纪录片《人间世2》第五集浓缩记录了闫宏微短暂而又艰难的抗癌之路,本来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癌症扰乱了正常甜蜜的生活。癌症,一个仍旧与痛苦和死亡伴随的名词,似乎看起来离自己很遥远,但它真的那样远么?
被称为“健康第一杀手”的癌症,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噩梦。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233.8万人。更形象一点地说,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患癌,相当于每分钟就有7个。
在活着的时候 就拿到一次次生死的宣判
压抑,是从走廊两旁或坐或行的人群中生发出的,一瞬间便令人连呼吸都沉重起来。来到肿瘤医院的人们,之前他们都过着各自不同的人生,喜怒哀乐穿插其中,但走进这里之后,他们的命运被冠上了一个类似的后缀: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在活着的时候,就拿到一次次生死的宣判,而对于他们的家属,这个“宣判”同样残酷,甚至令人绝望。
作为首都的北京,汇聚了全国最先进的医疗资源,不少癌症患者不远万里前来寻找希望。
这里似乎成为了宣布某种终极答案或是终极宣判的地点,在这里,没有形象,没有过去,没有地位,金钱的能力变得疲软,甚至连时间都被淡忘,你不知在这幢楼里的人们身上的时钟是怎样行走,他们或步履匆匆争分夺秒,或在人满为患的床位间度日如年,或在所有维生手段失效后,转瞬停止。在这里,活着,就是一切。
没有硝烟的战斗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这个比例意味着,乐观地看,癌症可以不致死,悲观地看,有些肿瘤的发生,无法预测也无法逃脱。
罹患癌症,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至暗时刻,但和癌症抗争的不是个人,而是和医生一起。医生是这场战役的指挥官,在与癌症争夺“失地”的日日夜夜里,有成功,更多的还是遗憾。毕竟现有的治疗手段有限,甚至还是用年来计算的。身处当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改变7个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癌症是最重要的,即不抽烟、不喝酒、控制体重、控制血糖、控制血压、体育锻炼和合理健康的饮食。
而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不同人群应根据个体年龄、既往检查结果等选择合适的体检间隔时间。
除了预防与检查,癌症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病人的心理状态。临床病例告诉我们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有的病人,三十多岁,面对检查结果,他甚至不敢去看自己的病理报告。有一个患者在诊断结果出来前还奔波在工作岗位上,诊断出来后由于过度恐慌,两周内就离开了人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自己首先击垮了自己。
很多时候,身体的疾病或许抑制了,但心理的疾病可能比身上的疾病还要重。
死亡无法避免 该以一种什么方式告别呢?
2018年6月,罹患胰脏癌的台湾名嘴傅达仁在瑞士接受安乐死,享年85岁。在接受安乐死的前一天,傅达仁接受生前最后采访时表示:“笑,表达不了我此刻的喜悦,哭,也喊不出来我的感觉。”在生死面前,哭着来笑着走,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告别人生该不该得到尊重?
尽管医学正在不断进步,但很多时候,生命的延长却无法提升生命的质量,对于癌症患者更是如此。既然死亡无法避免,癌症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是继续接受有创的治疗还是有质量和尊严地生活呢?
将生命的尊严与质量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已是现在被更多提及的理念。不少医生也表示,希望通过心理疏导或者药物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一些痛苦,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自己的一些夙愿,减轻一些痛苦,有尊严地离开,比较安详地到达人生的终点。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