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几代人从医的“医疗世家”并不鲜见。比如义乌的何江一家,用几代人的付出,推动着义乌医疗事业的发展。从奶奶到爸爸再到他,三代从医,他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但“医者仁心”从未改变。
奶奶张金英:主动当赤脚医生 从医五十余载零事故
何江的父亲何燊今年76岁。他说,自己走这条路,都是受母亲张金英的熏陶。张金英是义乌农村最早的一批卫生技术人员,不仅肩负着城西街道七一村村民的看病任务,还要负责当时东河乡邻近村落的“接生婆”工作。
何燊介绍:“她是1922年出生的,前年离世,享年95岁。可以说,七一村及临近各村现年40岁到60岁的村民,都是她接生的。”何燊以母亲为荣,她不仅脾气好、态度好、技能好,而且从医50多年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堪称“医学奇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义乌医疗条件差,各乡卫生所条件更差,农村医疗室的条件就更不要说了。有多差?如今义乌所有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医生能做的阑尾炎手术,当时连义乌医疗条件最好的“义乌人民医院”都没人敢开刀。
何燊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义乌开始推行赤脚医生制度,略懂医术的张金英主动请缨,到当时的义乌城阳医院接受短期培训后,成了东河乡七一村的赤脚医生。当赤脚医生很辛苦,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由于贫穷落后,当时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一瓶消毒药水、一把剪刀、一个镊子、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
“我母亲是个非常实在的人,在当地人缘极好,服务态度特别好。她常背着一个印有红十字的药箱,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村民们都很敬重她,认为她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何燊回忆,母亲是个称职的赤脚医生,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只要有病人来叫,她就会赴诊。自己治得了就一心一意尽力治,治不了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同前往。
何燊:从医50年 获得“何一刀”之美誉
1964年,何燊从义乌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医科大学学了5年,毕业后被派到部队医院锻炼了17个月,然后被分配到磐安县大盘区卫生院当外科医生。村里人都知道我在磐安上班,会动手术,而当时义乌医院能动手术的医生几乎没有,所以经常有义乌人来磐安找我看病、动手术。”何燊说,1976年,他从磐安调到东阳(县)人民医院后,找他看病的义乌人就更多了。
“东阳人民医院的外科就是我主要参与并见证发展起来的,当时义乌、磐安的很多外科手术,都请我来主刀。”2004年,何燊退休后被东阳人民医院返聘,一直任普外科主任至今,在民间享有“何一刀”之美誉。因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何燊1987年曾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母亲生前常常嘱咐我,给人看病是个良心买卖,可别坑人,能让人少花钱的就少花钱,治不了的别给耽误了。”深受母亲影响,何燊从小就立志做一名有德、有志、有爱心、不坑人、不害人、不忽悠人、不糊弄人的好医生。从医50载,他看病的原则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小针就不打吊针。从接诊开始一直负责到病人出院,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如今,76岁的他依然奋战在治病救人第一线。
何燊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的跨越式发展,让义乌医学成了浙中地区各县(市、区)的标杆。他很为家乡医学的快速进步感到兴奋与自豪。
何江:传承治病方法 继承医生精神
“现在,义乌各医疗单位发展很快,潜力巨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也大,全国各地很多好医生都喜欢往义乌跑。”何江接过父亲何燊的话茬,对义乌医学的发展和成就赞不绝口。
何燊的儿子何江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今温州医科大学),1994年参加工作,2012年评为主任医师。2016年3月,他和妻子(主任技师)从东阳市人民医院派遣至义乌天祥东方医院工作。“我刚大学毕业那几年,义乌各大医院还开展不了疑难复杂的大手术,病人要往杭州、上海的大医院跑。现在别说一般的手术,就连最难做的心肺大手术,义乌已有5家医院能开展了。”何江说。
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何江坦言,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他不仅传承了治病方法,更传承了医生精神。“父亲常常说一句话:医生,就是8小时工作制,24小时责任制。现在,我把这句话保持得很好,无论何时,我的病人出问题,我就要在身边。”
古人云:“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这个医生世家的每个成员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传承着美好家风。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