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温岭杀医案二审公开宣判。浙江省高院驳回上诉,维持对被告人连恩青死刑的判决。尽管法律已作出判决,对此案的反思并未终止。时至今日,舆论仍呈严重分裂态势:既有人赞同严惩凶手,也有人就此抨击当下医疗乱象。此案已经不单纯是一起医疗纠纷事件了。
4月2日,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了连恩青。采访过程中,连恩青用自己的“逻辑”诠释着他杀医的行为,没有半点后悔之意,反而流露出遗憾。
连恩青家住在浙江温岭市箬横镇浦岙村,今年33岁,初中文化,和母亲、妹妹住在一起。2012年3月20号,为了治愈鼻炎,他在温岭市人民医院做了鼻中隔纠正及双侧下鼻甲下部分切除的微创手术。术后几个月他感觉自己的病情没有好转,反而症状加重了。为了解决问题,他多次投诉医院,40次寻找主治医生,要求治好他的病。医院也曾组织院内院外的专家会诊,期间出具的种种医学数据均显示手术成功,没有再做手术的必要,连恩青并不认可。
在连恩青家人的描述中,手术后他的世界就只剩下鼻子了。为了解决鼻子的问题,他多次到台州市的多家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2013年8月他就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七次,但诊断结果均为慢性鼻窦炎,鼻窦CT检查结果也未见异常。连恩青不能接受,他认为这是医院联合起来CT造假,是医生串通好要谋害他。他说不相信手术后所拍的CT,只能相信自己目前的症状。
深切的怀疑驱使连恩青在每一次诊疗报告中寻找着医院的漏洞,而每一个漏洞也加深着他的怀疑,驱使着他在不断就医的过程中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在反复求医的过程中,连恩青的情绪越来越暴躁,甚至殴打自己的母亲和妹妹。2013年8月,他被家人强行送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对他的诊断是持久的妄想性障碍,需要入院治疗,但是连恩青坚信自己只是鼻子出了问题。
在自己编织的逻辑里,连恩青越陷越深。经历了两个月的精神疾病治疗后,连恩青出院回家。仅10天后也就是2013年10月25号上午,他带着一把榔头和一把近三十厘米长的匕首走向了他熟悉的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寻找之前为他看病的主治医生,但主治医生不在,他就用匕首捅向了在场的另一名医生王云杰。事发之后人们才发现,早在两个月前,连恩青就在自己住所房间的墙壁上用黑色记号笔写下了“731,王云杰,林海勇,死”的字迹。
从节目中连恩青的眼神、语言和动作,依然可看到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戾气。他称医生自作孽不可活,咎由自取。到这时候,连恩青何以依然选择了仇恨,而没有一丝悔意?这就在于,他已经完全掉进了自己编织的逻辑陷阱,无法自拔。在他看来,整个医疗系统都在与他为敌,联合起来欺骗他、陷害他,而这一切背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幕”。一旦陷入这种极端思维,大概很难让他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所醒悟。如果说这是医患矛盾,那更像是连恩青“一个人的战争”。
有人同情连恩青,这可以理解。连恩青不仅鼻子出了问题,常年备受折磨,后来还被诊断患有“持久的妄想性障碍”,这也为他的极端行为埋下了种子。尽管司法鉴定结论是,连恩青作案时“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但让他产生极端行为的原因,恐怕并非他自己所认为的治疗失败那么简单。因此,还有必要从医疗纠纷之外的视角看待此案。
就这起事件,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在面对这种治疗以外的状况时,怎样让医生获得充分的职业保障?
作为医生,有义务向病患解释病情、提供医学咨询服务,但对于那些超出职业范畴的事务,理应交由专门部门处理。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医生既然是从事医学治疗的主体,就不该成为自己的裁判。譬如,病患一旦对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产生疑问,那么就该由医疗纠纷处理部门介入处理。这样做,既是为了保障病患的权益,也是保证医生不受外界干扰的必要手段。但不得不说,在这些方面,当下相关制度建设仍有不少欠缺。
在当前医疗制度环境下,除了持续重视疾病治疗,还需要关注从事医卫事业的人群。医卫群体对这个世界很重要,他们自身的职业安全同样很重要!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