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想要使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新鲜,那就去结交新朋友吧。在中国,医生接触到的大部分患者都是新面孔,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交流对象,在短短的时间内,让他对你产生信任着实不易。但是,医生如果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把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医患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让患者知道你在为他的健康做出努力
虽然跟前来就诊的患者只是一面之缘,但是医生不能给患者留下给你开完药万事大吉的印象。医生若想要树立患者对自己的信心,首先得给患者建立信心。医生得让患者明白,你也非常关心他的健康状况,并为此而付出努力。
举个例子,医生可以跟患者说“我们一起努力,把身体调理好”,树立患者的信心。如果是来复诊的患者,医生可以问他“上次开的药都吃了吗,感觉怎么样?”以此表示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当患者问道,“我的病什么时候会好”时,医生如果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现在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再治疗看看”可能会比“这个说不准”更让患者放心,让患者既不觉得是在敷衍,同时心理也能好受一些。
善于使用模糊语言化解难题
医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避免强求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绪的语气,避免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在医患沟通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技巧,就是善于使用模糊语言。
再比如患者说,“连CT都不能确诊,那我还要做什么检查?得花多少钱啊?”
医生答,“任何检查都有它的局限性,癌症的诊断需要很多指标,比如化验、病理,还有很多更精确的影像检查。但现在并不适合你,你还是先消炎治疗吧。”
此外,在遇到一些需要向患者解释的专业术语时,医生可以多打些比方,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解释给患者听,这样不但容易理解,还显得医生平易近人呢。
听出话外音 打消患者疑虑
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有时患者在表达上不是很直接,这时,作为医生,需要学会倾听患者的话外音,以快速获得准确信息,有利于下一步的沟通。
比如,一位患者探头进来,轻声询问:“医生,您还忙着呢?”
这句话透露的意思是,患者迫切想找医生看病,但又不忍心打扰医生,内心充满矛盾、犹豫、痛苦和焦虑。而医生如果因为很忙就忽略了这些重要信息,会让患者的这些负性情绪更加强烈。此时,医生不妨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关注一下患者,因为他的确需要帮助。
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需要以“尊重、真诚、共情”为基础, 要以积极的态度、有反应的倾听,注意言语线索和非言语线索。必要时,可以采用鼓励性短语,引导其表达内心想法,并对一些把握不定的信息及时澄清,问一声“您的意思是……”
此外,感官异常会对于思维、情感、行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有可能会影响其心理活动和语言行为,医生应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痛苦,医生可通过与患者的家属或者与之接近的人了解,也可以通过与患者进一步接触、观察,体会与其接触过程中,交流是否顺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疾病和心理特征更深一步了解,从而有助于与之进行更一步的交流。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