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公立医院特需服务 是医改的一块重要拼图
2014-04-15
381

特需医疗服务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特权服务、价格高昂、医疗资源的占用,很多人对特需医疗的表达不满,但它确实又是一个市场需求下的产物。近日,随着医改新政策的发布,大力支持非公立医院的发展,使各地开始逐步的缩减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

特需服务的存在背景

资料显示,最初的“特需医疗”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为适应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特殊需求,部分公立医院开始在门诊挂号、住院条件、护理等方面尝试给高端客户或者外宾提供特别需求服务,收费标准相应提高。

“特需”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对于患者的身份均没有任何限制。一项网络调查显示,1500名受访者中,88%曾挂过医院特需号。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挂特需号是看重医生的经验丰富和医术高。在住院方面,“特需”无疑会有更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很多医院的特需病房都是单人间。

特需服务的存在现状

原卫生部提出的医改方案明确表示应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但是以北京为例,很多大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比例不一。有的医院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比例超过了10%。

对于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价格,各地多采用“备案制”,即由各医院自行确定,向相关部门报备即可。由于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可“绕开”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因此公立医院有扩大特需服务规模的意愿。

今年,北京已提出进一步控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先将各大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比例严格控制在规定的10%以内,之后再进一步压缩。各大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将作为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指标,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和医院评审挂钩。

特需服务的存在前景

“特需服务将逐步淡出公立医院。”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说,“但这取决于非公立医院发展步伐,暂时不会硬性取消。

新医改政策鼓励非公立医院的发展,就是为了平均分配目前比较集中的医疗资源。特需服务不仅占据了很多优秀的医疗资源,同时也违背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质。这种因市场需求而出现的服务项目,应该由非公立医院来承担。

但是,从全国来看,特需服务快速完全“剥离”很难实现,因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步伐还没有跟上,特需服务如果完全由非公立医院来承接,还做不到。

目前看来,很多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完全供给这部分服务。特需服务逐步淡出公立医院会是一种大趋势,但暂时不会硬性取消。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特需服务在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让特需服务慢慢淡出。淡出的进度很大程度取决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步伐,也就是何时他们能够将这部分市场、服务承接过来。另外,还会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进度有关。

虽然特需服务的重心转移在医改的大环境下并非大工程,但是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医改成果的风向标,是政府对医改态度的测量尺。虽然特需服务完全归属于非公立医院还不能立刻实现,但是对于漫漫长征路的医改来说,是一小步,却也是关键一步。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期待这一政策对医改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期待医改能真正的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