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医学环境,成就了不同的行医思路。两代赴美“考医”的医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医学教育一点也不差,但是,美国医师培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希望国内的医疗环境能够真正改变,让医师们自由执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业务上。
培训效率高,三年就成“独立组”
在美国读完医科博士,成功被芝加哥库克郡医院录取为内科住院医,并已顺利度过了1/3培训期的李嘉华是早期尝试“吃螃蟹”的人。
李嘉华说,美国的内科住院医训练分为大内科轮转和专科轮转,在大内科轮转时,内科住院医会同时收治各个内科系统的病,而在专科轮转时,又扮演会诊专科的角色;而国内医院少有大内科,轮转到哪个科室就只看哪个科室的病,每个人只负责自己专业领域。
此外,住院医还要参加团队会诊,向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处理比较复杂的病例,这也远比国内的住院医锻炼人。“美国的住院医培训是一个以循证医学为中心、高度标准化的过程”。
在这种非常成熟的按部就班的体系下,内科住院医三年培训结束后就能能独立带组,相当于国内普通内科的主治医师,行话叫“独立组”。这在国内至少要5~7年,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主治医师上面还有(副)主任医师作决策。外科住院医第二年就能做小型手术的助手,第三年就能主刀小手术,难度最高的神经外科或心胸外科,七年也足以让一个住院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独立执业医师,培训效率远远高于国内。
“国内的医学教育一点也不差,医学院有顶尖的教授,三甲医院的临床水平医疗质量也和国际接轨”,李嘉华说,不过,他还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可以去美国接受住院医培训,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认学历和职称,只认医生的专业性
相较之下,早期赴美的一代中国医生往往以交流学者的身份去往美国,站稳脚跟之后才去考美国的行医执照。1989年赴美的神经内科医生王明涛从初到美国到开始做住院医,当中花去了八年。目前,王明涛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
美国实行严格的分级诊疗。一开始,家庭医生推荐给王明涛的病人,都是医疗保险支付较差、限制很多的那种。王明涛对此十分理解:美国的医疗评价体系不认学历不认职称,只认医生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病人的口碑至关重要。当家庭医生不了解情况时,根本不敢贸然推荐病人,否则他自己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
开业12年后,王明涛有了近八千名稳定联系的病人。他所在的小城有两大医疗集团,好几百个医生,其中十多个神经内科医生。王明涛是唯一医院支持下私人开业的医生,他的诊所也是大学医学院指定教学点。今年3月开始,为了适应奥巴马医改,王明涛又加入了当地具有近百年历史的Christie诊所。
更多“机会成本”以外的收获
李嘉华介绍,美国医生的发展轨迹十分明确。以他所在的内科为例,住院医培训结束后可以选择成为大内科医生,诊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以继续参加2~4年的专科医生培训(比如消化科、心内科等),成为专科医生。
此外,美国医生的行医模式也非常多元化。一般分为临床路线和学术路线两大类,喜欢做临床的医生可以独立或团体开业,或者成为医院的雇员,他们只负责诊治病人,收入和工作量挂钩(影响收入的另一因素是,如果通过考试取得本土行医执照American Board,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医保签约支付),不需要写论文评职称,只需每10年参加一次医学考试更新行医执照即可。
“在这里找到当医生的纯粹感和幸福感”,李嘉华说。然而,这种幸福感不仅需要付出,更有与国内医疗界相比的“机会成本”。美国的一名普通医师,也不可能像国内这样身兼公立三甲医院科室主任和医学院校教授,实际收入也无法与后者相比。这反过来也解释了,为什么考U的在职医生集中于年轻的住院医。
事实上,也有极少数通过USMLE并match到美国接受了住院医培训的中国医师,最后仍然选择回国,成为公立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或是去了外资医疗机构。
王明涛觉得自由执业才是医师们的出路,也是医改的出路。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