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社区医生的积极性?
2014-04-25
216

近日,一篇报道中提到了社区医院医生推诿病人就医的事件。该报道称,某地一位居民因感冒发烧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结果却被告知没有退烧针,不能做血常规和皮试,还被建议去大医院。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去大医院排队打针。一个社区医院真的连血常规和皮试都做不了吗?

据了解,血常规和皮试都是最基本的医疗检查手段,仪器简单,人员技术性也不知很高,基本社区医院都能做。那为什么这家社区医院做不了呢?是做不了还是不想做?

社区医院缺乏竞争 医生工作没有动力

近年来,社区医生推诿病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短板”,即社区医院的医生怠速运行,积极性不高。目前,公立社区医疗机构全部“吃皇粮”,基本药物销售零差率,同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尽管一些地方提高了绩效工资比例,提倡“多劳多得”,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收入最高的医生与最低的相差不多,医务人员积极性严重受挫,导致很多普通病人都不得不到大医院救治。

固定薪酬制是一种弱激励机制,更适合于教师、公务员,但不适合于医生。目前,社区公立医疗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医生的薪酬与教师、公务员基本接轨,这种制度安排显然不符合医疗行业特点,不利于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社区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办的,社会资本办的寥寥无几,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因为竞争必然意味着淘汰,如果让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关门倒闭,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政府往往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的这一手段,尽量避免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竞争。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医生自然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推诿病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鼓励社会办医 取消执业限制

首先,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区医疗机构。废止有关社区医疗机构设置的位置、规模、数量等限制,让社会资本自由参与竞争,并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公立社区医疗机构改制重组。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主要是花钱买服务。不管公办私办,谁的质量高,就购买谁的。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打破医保定点主要集中在公立社区医疗机构的局面,无论何种所有制,一律同等对待。同时,允许参保居民自由选择首诊机构和家庭医生,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合理竞争。

其次,取消对医生的执业限制,实行多点执业的政策。目前,很多大医院高年资医生都愿意到社区开办诊所,只是苦于审批门槛太高。只要放开限制,这些专科医生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成为社区居民认可的全科医生,从而迅速解决基层优秀医生短缺问题。如果是这样,那么今后私人诊所可以像餐馆一样自由竞争,即便是在医疗资源密集区域,也要让市场来决定谁能生存。

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进步,优胜劣汰不仅存在于大自然的动物之间,也存在于医疗市场里。要想让社会的医疗资源趋于平衡,就要让社区医院的医生更加的努力工作,多劳多得。同时鼓励社会办医,与社区医院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在竞争中共同进步,让老百姓享受廉价质优的服务。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