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医院——这块金灿灿的牌匾通常被挂在一些医院最醒目的位置。它并非黄金铸成,但在很多人眼里却比黄金还重。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三甲”医院?医院等级评审制度的意义何在?评审制度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值得反思。
跃进:一次评审八成过关
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启动于1989年,综合医院按任务和功能,由低到高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三级医院明确定位是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每级医院根据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等,又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三级甲等”是目前我国医院的最高等级。
医院等级评审启动后,用同一标准要求每家医院,导致医院同质性增加,医疗设备的重复购置和浪费也明显增加,为后来的大检查埋下伏笔。由于医院等级高意味着水平高、收费高,各医院无论是条件达到“三甲”与否,都在竞相创造条件“创三甲”。有些不够标准的甚至造假,所以民间有创“三假”之说。1998年卫生部暂停这项工作。随着2011年等级评审的重启,各地医院掀起“争级上等”的热潮。
“全民皆兵,整个医院都在为评级做准备。”一位正在为晋级努力的医院副院长说,这对不少医院来说是头等大事,关乎医院的生存发展。
“即使掉两层皮,也得冲进‘三甲’!”一位“三级乙等”医院院长的“狠劲”道出不少同行的心声。
除省市级医院外,一些县级医院也加入进来。有些10万人口的县就配置一家“三甲”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也挂上“三甲”。
为了挤进三级,不少医院不断圈地扩建、大手笔引进设备。这种状态容易破坏整个医疗服务网络。如果当地的就医量无法支撑医院的正常运转,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控制医疗费用等造成负面影响。
驱动:“三甲”评选利益重重
“三甲”意味着最好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但其意义并不只此。“‘三甲’这块金字招牌吸引着优质资源,对医院极具诱惑力。”北京一位“三甲”医院院长说。
只要晋升到“三级”,就意味着收费标准可以更高。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收费应与医院级别挂钩。级别不同,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收费等都应有所不同,以适当拉开档次。据悉,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
“三级”意味着政策更优,可以购置更加高端的设备,享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如卫生部明确要求,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科所在医院应为三级医院。
“三级”还意味着更大的平台、声誉,能吸引来更多的医疗人才和病源。患者就医都有趋高心理,有了三级医院的标签,自然会成为患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医院有了病源,进一步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然而,医院等级评审背后,不仅仅有着不平等的待遇,还存在着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有的评审组到地方,都得警车开道!”一名地方官员说。
此外,医院等级评审多与其行政级别相关,在评选“三甲”时,省级医院比市级医院更有优势。
“采取按照医院行政级别来确定其服务等级的办法,简直是荒谬至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我国的医院评级更接近于一种行政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医院的服务质量等客观因素来评。
另有专家指出,政府主导的评级在基层容易变味。一位网友说:“评级花钱就能过,我们医院花了几百万,那么多问题都能解决。”
另外,各地的评审标准也有失规范,导致同是“三甲”,但各医院之间差异明显。浙江省卫生厅一位相关负责人问记者:“绍兴市、浙江省、北京市都有‘三甲’,你说它们能一样吗?”
争议:究竟是否需要评级
针对目前医院评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目前的评级制度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对医院又该如何分类管理?
对评级持肯定态度者指出,分级管理宏观上推动了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微观上鞭策了医院个体的成长。等级评审过程比较繁琐,从申报到评定结果出来耗时一年,但通过评审医院的业务水平和内部规范化管理确实上了一个台阶。
也有不少医生抱怨,尽管评审的初衷是为促进医院发展、提高质量,实际上却逼迫医院、医生做了大量医疗以外事情,疲于应付检查,精力很难不被分散。为了评级,一些医院比规模、拼设备、拼人财物、拼贷款甚至大量造假。
评级究竟有无必要?一名参与医院等级评审组的人士表示:“医院评级有比没有好,这么多医院需要评价、定位和分工。制度的不完善并不能说明制度不需要,而是说明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
“医院的分级认证,不是管理行为,是一种服务行为,应该引入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既然是一种服务,等级认证不应该由一个部门垄断。”顾昕说,“发展多元化的认证体系,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竞争,相互促进,这样才是完善我国医院评级制度的一个根本方法。”
还有专家指出,作为给患者的参考,评级可以有,但不能与医疗资源配置挂钩,目前医院等级承载了太多东西。
在国外,医院只有类别之分,如大学医院、公共医院等,没有等级之分,有排名也是第三方的评价。有专家建议,基本医疗不应分三六九等,回归医学本身,按专科专项管理,医院某个专项只要达到水平就可以做,收费标准在同一地区也应一致,而与级别无关。
北京一位“三甲”医院院长则认为,新一轮医改重点是强基层,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打造“高精尖”医院的做法和医改大方向似乎不尽相同。
三甲医院评审或该歇歇了
医院和人一样,应该有个性,千人一面不利于社会发展。医院等级评审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单纯的三甲评审,因为现在已有县医院和镇医院评上三甲,那么其他医院要么不参评,要么就争取评三甲,把医院分为三甲和非三甲两类造成两极分化,变相鼓励各医院扩展规模和购买新设备,也让病人觉得只有三甲医院才能看好病,即使感冒发热肠炎腹泻也要往三甲医院跑,导致医疗资源配置错误和浪费,虽然大医院越来越多但病人看病却越来越难。
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绝非好事,医院不是工厂,病人不是产品,工厂规模化可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医院规模化反而增加病人就医的困难,本来在乡或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变成要到省里才能解决,增加交通成本和住宿成本,也导致乡和县的医疗资源闲置,富裕乡镇和县通过增加投入,扩大规模,购置设备和引进人才等手段创三甲,其他乡镇和县医院只有越来越萎缩。
医院本身并没有等级之分,基本公共医疗更不应分三六九等,收费标准在同一地区也应一致,而与级别无关。倘若非要给医院排出个等级,对应于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倒也未为不可。但把等级与收费相挂钩,显然说不过去。我们一方面强调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另一方面却又把等级与收费相联系,变相地鼓励医院上等级。为了被评上等级,各医院就会竞相大投入,搞圈地扩建、大手笔引进设备等。羊毛最终都会出在羊身上,为了评级花的钱也会通过提高收费而转嫁到患者身上,这种变味的评审制度到头来只会增加百姓的看病负担,实在没有重启的必要。
退一步说,即便在当前取消医院等级评审还很难做到,那么也不应由政府部门主导甚至垄断,而应交由第三方,政府只负责制订规则和监管。而评审的结果也交给市场来检验,由百姓口碑作最后评价。这样才能防止地方把医院评“三甲”等同于政绩,也避免出现“有的评审组到地方,都得警车开道”的荒唐之举。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