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责任险是缓解医患关系的良好开端
2014-04-30
341

最近有关部门下发文件表示,将为市属医院统一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依托专业保险机构,对于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予以适当补偿。可以说,公众责任险的问世,在医患之间筑起了一面无形的“防火墙”。但是,这面墙有多稳固,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客观地说,受医疗水平的限制、医生业务能力的高低、检查结果的误导和患者提供的信息有误等客观因素影响,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若没有相应的责任风险补偿机制,责任事故就会成为医疗和医生不可承受的负担。同时,患者对医疗事故定位的不了解,也会让他们将矛头直指医生,有些偏激的患者甚至会因此威胁到医生的人生安全。

在这样一个医疗风险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医疗环境下,购买公众责任险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首先,有了商业保险的参与,患者维权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感。“有事故,找保险”,在很多方面都成了公众维权时的可靠路径,在医疗环境中也可以这样。一旦患者和其家人在医院受到了人身和财产的损失,都可以有公众责任险作为首选补偿途径。关键在于,公众责任险确保了其来源的明确化,极大地提高了赔偿的层次,也体现了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一种尊重。

其次,购买公众责任险后,责任将会更加明确。赔偿只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减少医疗隐患,防止医疗事故形成的伤害。商业投保之后,保险公司成了连带的责任主体,跟医院一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同时因为彼此的利益关联,而形成了相互制约和监管的关系,对于彼此责任的落实,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最后,购买公众责任险也是公共管理的必要补充。这种做法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国内实施的地方并不多。它在公共管理机构、医院和患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可靠的制度平台。而从国外拥有成熟的机制的一些医疗机构的实例来看,有了明确、稳定而多元的责任路径之后,受损的权利可以获得更好的补偿与保障,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可以说,公众责任险是化解医疗风险的一个强有力的补丁。公众责任险作为有效的措施,在医疗行业的缺失并不正常。医院作为事实上的公共场所,购买公众责任险理所应当。但是,现有的问题是如何让患者在遇到医疗事故时,有意识的去考虑通过公众责任险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遇到医疗纠纷就用暴力的手段去解决。因此,如何推广公众责任险,如何加强其权威性,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