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卫计委正在考虑,削减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比重,逐步将这部分医疗服务交由市场解决。备受争议的特需医疗,该不该彻底退出公立医院,再次引发了社会关注。
争议:特需医疗是否该淡出公立医院
特需医疗始于上世纪90年代,指的是患者可以享受高于普通医疗服务的优质服务,如独立治室,24小时陪护等。其前身多为外宾门诊或高干门诊,后期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取消了身份识别,普通的有钱人也可以享受特需医疗服务。但是,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尚不均衡,基本上公立医院垄断医疗市场,私立医院一直处于发展阶段,特需医疗在公立医院占领先机。医改过程中,我们看到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但仍然提供特需医疗服务。这样的做法,是否有悖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方向?这引发了特需医疗到底该不该彻底退出公立医院的探讨。
支持特需医疗剥离公立医院的人认为,公立医院开展大量的特需服务是一种对于公共资源的挤占,公立医院本来已经很紧张的医疗资源还要给特需医疗让出空间。他们认为,公立医院应该明确自己为普通民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定位,将更多的资源、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基本医疗服务当中去。
而反对方则认为,有钱人买特需医疗无可厚非,况且对于医院而言,特需医疗意味着丰厚利润,公立医院也有这个优势去提供特需医疗,何乐而不为呢?
卫计委:特需医疗淡出公立医院是大势所趋
其实,公立医院报批特需服务通常有两大“理由”:首先,政府投入不到位,尤其是取消“以药养医”后,公立医院仍需要保证收入维持运转;第二,民营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跟不上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在目前政府差额拨款及其他相关体制机制尚未配套改革的情况下,特需医疗是实现其自身收支平衡,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来源;对于市场化的高端医疗机构而言,医疗人才的短缺严重钳制了发展,在目前的体制下,优质的医生资源仍聚集在三甲医院内,而医生多点执业也受到公立医院不愿放人、医生对自身职称评定考虑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推进。
但是,特需医疗逐步淡出公立医院是趋势。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认为“公立医院办高端医疗需要回答‘公立医院为谁而办’的问题,作为政府资产的公立医院,应是让所有人都享有一种相对公平的医疗服务。假如公共资源为少数人服务,就与公立医院原来的宗旨不符。其实就是伤害了、侵犯了大多数人的权益。政府在医改中的责任是将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公平地提供,将不能管也不应该管的事交由社会来办。取消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势在必行。”
“特需服务逐步淡出公立医院会是一种大趋势,但暂时不会硬性取消。”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减低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量,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他表示,一是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患者需求变化存在差异。如北京老百姓看病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但是同时医疗机构的供应赶不上需求,高端的医疗服务当前单纯依靠民营医院无法获得足够的服务;二是公立医院也有提供特需服务的压力和动力。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如北京的医疗服务价格十多年都没有调整过,所以要通过特需服务的收入弥补基本医疗收入的不足。
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提出:“公立医院办特需(服务)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也是权宜之计。长远来看,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应该慢慢减少,逐步取消。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文件刚刚发布,社会办医发展壮大尚需时日。”
在具体措施上,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中,政府对于医疗服务价格首先应有一个更合理的调整,同时对于医护人员薪酬制度体系的建设、对公立医院实行的财政补助机制实行改革。“这样公立医院就没有必要通过开展特需服务来创收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基本医疗,坚持其公益性属性。”
“百姓看病是认医生和专家的,民营医院有没有人才团队是该医院能否持续发展、赢得好口碑的关键”,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倪鑫认为,“京18条”的出台旨在鼓励医疗领域“百花齐放”地发展,民营医院的发展对公立医院来说并非是危机,而是合作。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捆绑式发展来实现共赢,“这也将是未来公私合作的主流方式。”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