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卫计委决定彻底的取消公立医院中的特需医疗。虽然政策颁布的时间还没有确定,但消息刚一发布,各路观点的交锋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个政策实施的难度。而要想取消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有两点问题必须要先行解决。
关于特需医疗是否取消的对立观点
有人指出,人们对于特需医疗服务有需求,并且公立医院在这方面有资源优势,为什么要将这些优势服务让给民营医疗机构去做?而赞同政策的人则说,公立医院有国家的财政投入,就应该按照公立的原则办事。与民营医院相比,公立医院占有众多资源还要争夺高端医疗的市场,这种竞争打从一开始就不公平。
特需医疗虽然给一部人带来了好处的,但是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可望而不不可及的服务项目。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公立医院应该是公正、公平的,把最好的专家资源集中在特需,老百姓却难以企及,这显然背离了公立医院的宗旨。时至今日,特需医疗给人的印象就是多花钱,甚至连一些医生都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界定。
特需医疗存在的真正意义
有专家称,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在目前政府差额拨款及其他相关体制机制尚未配套改革的情况下,特需医疗是实现其自身收支平衡,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来源。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没有问题,但与此同时,医院的运营只能“国家投入多少,医院付出多少。”
假如国家投入给医院的经费只够医院一年接诊5000个病人,做3000个手术,那医院就只能按照这个标准完成任务,剩下的患者交给社会医疗资源。但是,社会医疗资源是否有能力承接这项任务。现在优秀的医疗资源都掌握在公立医院的手里,社会医疗能否顺利的接过这个接力棒呢?
两点问题,有待先行解决
事实上,对于该政策矛盾双方争论的实质,不外乎“公平”。作为政府资产的公立医院,应是让所有人都享有一种相对公平的医疗服务。政府在医改中的责任是将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公平地提供,将不能管也不应该管的事交由社会来办。取消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势在必行。但是,缺失了特需医疗这部分的收入,公立医院的巨大损失又该如何弥补?而公立医院回归公益了之后,社会资源有能力承接特需服务吗?
其实,特需医疗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公立医院财政补助问题和医疗资源平均分配的问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中,政府对于医疗服务价格首先应有一个更合理的调整,同时对于医护人员薪酬制度体系的建设、对公立医院实行的财政补助机制实行改革。这样公立医院就没有必要通过开展特需服务来创收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基本医疗,坚持其公益性属性。
对于第二点,还是要放开医生自由执业,把医生释放出来。只有开放医生自由执业,才能有效平衡社会医疗资源,将公立医院的人群分流。而这些,必须在特需医疗被剔除之前完成。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