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测心率、血压的手表,能记录运动量的袜子,能随时了解健康状况的手机软件(APP)……这些时尚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日渐走进了大众消费群体的视线中。但是,这些新奇的小玩意真能在运动、健身、社交和健康管理上起到预期效果吗?会不会有人会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为之买单呢?
可穿戴设备引领医学革命
有人曾经预言:可穿戴设备将引领未来的医学改革,并占据未来的医学市场。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数据显示,2012年约有3000万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领域。专业人士指出,可穿戴设备24小时紧贴人体的特性可以进行持续医疗监测,并通过皮肤震动进行无声的睡眠唤醒。比如医疗手环可以缠绕在手腕上,全天候跟踪佩戴者的睡眠、饮食,帮助用户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还可设定每天的运动量目标,并跟踪、督促。
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不感冒
但是,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因为很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价值并未真正显现,这导致很多已面世的产品与用户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有业内人士认为,产品的用途、功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
关于消费者的顾虑,有以下的三点。一个是消费者认为,这些可穿戴设备并非必需品。相比于多功能一体化的智能手机,那些将功能分开的智能手表、手环等并不具有颠覆性,反而有些本末倒置。第二点,在于可移动设备不太实用。有些消费者表示,购买这样的设备,更多是因为新鲜感但用久了就觉得不实用,而且在功能方面,很多智能手机也能达到。作为普通人来说,很多细致的数据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最后一点,就是消费者觉得这些可移动设备的宣传略显夸张,更像是炒作,让消费者难以信任,离真正的医疗健康还很远。
关于可移动设备的一些建议
1.建立医疗服务系统。可穿戴医疗产业归根结底要落脚在健康管理上。可穿戴医疗设备不应该是简单的数据堆砌,更要建立医疗服务系统,在注重医疗的基础上再提供个性化服务。
2.穿戴形式更贴近生活。不少腕带、手表戴着不舒服,接触人体面积有限,获得的生理参数不准确。因此,可能在未来,背心、胸罩等移动设备将会逐步进入市场,不仅收集的信息更多,而且舒适性更强。
3.顺从用户的穿戴习惯。这需要尽量延长可移动设备所需电池的续航时间、尽可能自动获取数据。以免消费者陷入频繁穿戴和充电的烦恼。
4.针对不同人群研发产品。这是更加高端的理念,有一定的风险性。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可穿戴设备,会导致用户人群的基数减小。但是,在这个智能手机占据大众市场的时代,推出有针对性可移动设备,不失为一个企业生存的好方法。
5.加入时尚元素。尽管不少人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时尚性大于实用性,这两者不矛盾。只有加入了时尚元素,才能逐渐变成大众化产品。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