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当前,结核病中的治疗药物监测仍然存在争议。2015年10月,发表在《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的一项研究对抗结核药物的血清水平及其对结核治疗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核病中的治疗药物监测仍然存在争议。研究人员评估了血液中抗结核药物浓度和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
2006年3月~2013年4月,研究人员检测了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药物摄入后2小时取静脉血,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并回顾分析数据,确定了血药浓度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
413名患者中,异烟肼(INH)、利福平(RMP)、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的低血药浓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9.9%、27.8%、12.8%和8.7%。低INH组中,具有结核治疗史的患者的百分比较高(19.2% vs 11.0%;P=0.026),更可能比正常INH组出现耐药株(17.6% vs 8.8%;P=0.049)。但是,低浓度的INH、RMP、EMB和PZA与治疗结局并不相关。低INH水平与2个月培养阳性有相关的趋势,但是在多变量分析中并没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2)。17名患者(约占4.1%)疾病复发。但是在低INH组和正常INH组间,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低INH的血药浓度可能对疾病的复发和获得性耐药的发生有一定作用。但是,INH的血清水平并不与治疗应答或复发率直接相关。在下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中需要评估治疗药物监测的作用。
(选题审校:陈恳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