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医师“多点执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4-07-25
462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的通知,从今年8月起,在京医师到其他医疗机构“多点执业”的门槛进一步放宽,医师申请“多点执业”不再需要本单位出具“同意书”。此硬性规定对整个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老百姓看病难的解决,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效应。但与此同时,“多点执业”带来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

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有何利好?

长期以来,优秀医师资源过度集中于公立医院,导致社区和民营医院、街道诊所医师不足,甚至出现“一医难求”的局面,不少私立医院暗度陈仓,用高收入、好待遇吸引专家地下“走穴”,搞“周末门诊”,做“飞行手术”,好大夫四处兼职在行业内已是公开秘密。取消“同意书”这个大卡壳,能为优秀医师到基层医院执业进一步扫清障碍,一定程度上填补民营或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缺口。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或将带动病患分流到社区、民营医院,促进社区、民营医院的经营发展,还能缓解大医院的严峻医患形势。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实质上是将医师推向市场,更考验医师的医德和技术。没有金刚钻,揽不到瓷器活。比起生硬的行政干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能盘活医师资源,医师也会得到更合理分配。

放宽医师“多点执业”会带来哪些考验?

首先,医师的工作时间有限,“多点执业”或因利益驱动致医师过度疲劳。其实,纵使欧美国家允许医师自由执业,也实行了严格限制。英国的医师就一般实行“四加一”模式,即一周之内,医师在本院工作四天,剩下一天可以到其他医院执业,总工作时长依然是五天,对医师体力不会有太大考验。

其次,医师在聘用医院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孰来担责难以划定。在执业保障方面,建议在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的同时,建立相对完善的医疗与保险制度。医师如出现医疗事故,其责任由雇佣医院和医师共同承担。而医院应该给医师办岗位责任险,发生医疗事故后,由保险公司赔付。

再次,“多点执业”放开后,卫生计生部门应当明晰权责,摸准边界,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须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主动搭建公共平台,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确保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松绑,能够既放得开,也管得住,还管到位,从而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消除审批的限制,多点执业制度就可大刀阔斧实施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激励措施不到位,也是影响多点执业推进程度的重要原因。多点执业需要一系列配套的保障。

真正有水平的大夫可能不用多点执业,也总会有人请去看病,技术水平达不到的,即使有多点执业的政策,可能也只能在一家医院待着,我们不能期待多点执业解决所有的问题。

“无需同意书”放宽了医师“多点执业”的限制,相比之前有较大进步,但这只是政策的出台,接下来须保障其平稳落地。具体到医师的时间安排、利益分配、权责明晰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呼唤更有针对性、明确且富有操作性的细则出台,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医院、医师和患者三方的利益。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