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一直是我国医疗领域职称评定最重要的标尺,临床医师要想晋升,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然而,医疗实践本身就是经验医学,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与病人面对面,就无法提高医术。2013年两会上,就曾有代表提出临床医生职称晋升制度急需改革。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浙江省委会主委、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仍然就此问题带来相关提案。
晋升“唯科研”倾向
目前,我国医生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四级,高级职称的评审标准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甚至SCI论文)作为必要条件。
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这种“唯科研”倾向的晋升制度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大量临床医生为了晋升,片面追求科研指标,而忽视了“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质;另一方面,繁忙的临床医生可能没有时间去写论文,拿不出疑难杂症科研成果。无奈之下,部分人诉诸学术造假的“非常手段”。
罗建红指出,近年来几个国际期刊集中撤稿案例中,国内机构中的医院是重灾区。“唯科研”倾向的晋升制度不仅牺牲了大量医疗服务和培养年轻医生的时间,而且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生的临床诊治水平及能力等。
临床医生和科研医生应各有发挥
现在医疗业界甚至有个现象:医术厉害的人不写文章,而写论文的人往往不看病。而放眼海外,临床医生和科研医生一般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张萍教授曾表示,临床医生和科研医生职业道路有不同侧重点,但两者都是好医生。因此,医生的天赋和爱好不同,应该各有发挥。
罗建红指出,并非所有医生都适合做科研,多数医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治病救人上。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医生,可以结合临床进行相应的研究。但是,科研不能被当做任务强行加给医生。
此外,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足够时间、经费及团队成员,然而,多数医生并不具备这类条件。因此,应该鼓励大多数医生心无旁骛地把精力放在不断精研医术和高水平服务病人上。
晋升制度仍亟待改革
对于“唯论文”晋升机制的存在价值,不少专家表示怀疑。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病理研究室主任孙建方认为,以论文及成果数量来衡量临床医师的评审方法,误导了临床医师的发展方向。他建议在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强化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将其作为晋升的主要指标,促使临床医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临床业务,提高临床水平。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认为,在医生晋升上,可以考虑改变收入组成、绩效考核,和职称脱钩的方式。通过继续教育和适当的医疗水平考核考试,以及医德医风的综合考评,来决定医生的晋升。”
对此,罗建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不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临床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综合评估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水平和贡献才是重点。
第二,大学或医学院校对附属(教学)医院的科研发展和人员分类管理要做好顶层设计。激励一部分医生临床和研究双轨发展成为医生和科学家等,促进临床医学高质量的科研创新。
第三,建议人社部改革专业技术职务体系,不搞“一刀切”四级制,建立更加符合医疗行业特征的技术岗位等级制。
最后,建议将改变医生晋升“唯论文”倾向以及改进评审制度的工作纳入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医教协同的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应调整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与医疗安全以及操作能力。对主要承担临床任务的医生的评定强化临床导向,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罗建红委员:应改变医生晋升“唯论文”倾向 改进评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