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一份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某医院《关于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要求转岗的报告》:因绩效奖金太低,收入太少,儿科部分医护人员联名向该院领导请求集体转岗。此事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9月24日,该医院在官网发布了《情况说明》,系疫情期间儿科就诊量低导致绩效相应“水降船低”。对此,该院领导班子立即与儿科负责人及部分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至此,问题已基本解决。
儿科医护转岗事件续集:医院这样处理
《情况说明》显示,该医院作出以下三项处理情况说明:
一是迅速调整儿科绩效发放标准。该院领导班子重视职工诉求,进行了深刻反思。根据县卫健委工作组意见,同时鉴于疫情影响及儿童疾病发病的季节性因素等实际情况,决定给予儿科绩效考核分配倾斜政策,今年七月35名儿科医护人员绩效按医院平均水平发放。
二是妥善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在县卫健委工作组的指导下,该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头与儿科主任、护士长和医护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听取职工意见,深开展思想工作,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对医院的处理表示理解和满意。
三是修订完善绩效考核方案。针对此事暴露出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存在的不足,县卫健委已责成医院继续听取职工意见建议,进一步研究完善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努力做到公平、更加合理。同时,要求医院深刻汲取教训,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全面深入地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进行整改。
对此,宿松县卫健局和攻防方面从提升短期绩效、改善绩效考核评价等方面也进行了回应,这对缓解当地儿科医护人员转岗压力有所帮助,也是当地解决儿科医护人员正常权益的第一步。当然,这并不是最后一步,应成为国内儿科医护人员收入和权益相匹配的又一次检视。
儿科“遇冷”是常态 疫情让其雪上加霜
通过上述事件,可以透视儿科医护人员面临的同样问题。目前,国内儿科门诊人次一年近2亿,医生数量不足10万,每千人儿科医生比率为0.43。各地医院普遍存在儿科任务重、收入与任务量不相匹配的情况。压力大、风险高、收入低,成为儿科医护人员收入待遇的一个简要概括。这种现状,自然加重了儿科医务人员转岗、离职的要求。
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儿童住院周转很快,但病历书写等常规工作一样都不能少。儿科诊疗操作难度大,检查和化验都很少,药量则是成人的零头。以口服药为例,成人一天需要吃4~6片,有的药没有儿童剂型,一个孩子一天可能只吃成人剂量的几分之一。这些决定了,儿科工作量很大,收入却远不及其他科室,若以创造财富多少定绩效,儿科将成为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
“看病像打仗,挂号像春运”,往常,但凡孩子有个头痛脑热、小咳小涕,焦虑的父母都会立即带着孩子涌到大医院看病,流感高发期医院儿科爆满的新闻屡见报端。因疫情影响,大家的防护意识普遍提高,日常勤洗手,外出给孩子佩戴口罩,对流感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病人减少了,尽管工作压力没那么大了,儿科医生们的生活压力却更大了——就诊量下降意味着收入的减少,使儿科效益雪上加霜。
上述涉事医院儿科的状况,只是国内大量儿科医务人员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而已。在我国,除了个别顶级儿科专科医院凭借规模优势尚能保证基本的造血功能外,绝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儿科经济效益都很差。
别再忽视不赚钱的儿科了
儿科被认为是最忙、最累、最易发生冲突的科室。又累又苦的儿科医护得不到正向激励,很可能影响工作积极性,他们即使不集体转岗或离职,长此以往也难免波及责任心,不利于医院儿科业务的开展。显然,正视儿科医护待遇问题,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其实,早在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出台的《关于印发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儿科医护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
今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进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紧缺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
因此,要彻底解决儿科医护人员集体转岗问题,既要解决当前因疫情影响儿科医护人员收入偏低问题,又需要长远考虑,改善儿科医护人员收入待遇状况。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给予儿科医生特殊政策,以提高薪资水平。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儿科的医疗收费体系。
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儿科目前的境况能够得到很大改善。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刚刚!儿科医护请求集体转岗事件,院方回应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