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20闭幕 创新药物专场和免疫治疗专场精彩纷呈
2020-09-27
685
9月26日,CSCO 2020进入尾声,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和免疫治疗专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精彩纷呈。
9月26日,CSCO 2020进入尾声,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和免疫治疗专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精彩纷呈。
 
一、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2
 
环节1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报告了“评估TJ107在中国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Ⅰ/Ⅱa期临床研究”结果。
 
TJ107是一种长效人白介素7。该临床研究初步显示,TJ107可提高晚期实体瘤患者的T淋巴细胞数量,防止T细胞效应耗竭,与T细胞相关肿瘤免疫治疗联用,有潜在协同效应,值得进一步开发。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许青教授:分享了“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联合Mfolfox6/FOLFIRI+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腺癌肝转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详细介绍了“抗PD-1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和Gemox一线治疗晚期和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一项Ⅱ期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治疗晚期ICC疗效优异,ORR达80%,DCR达93.3%,而且多个DDR通路基因共突变患者应答更佳,且总体安全可控,未来期待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叔逵教授:汇报了“抗PD-1/LAG-3双亲和重定位分子Tebotelimab单药治疗或与VEGFR/FGFR抑制剂布立尼布联合治疗在中国晚期肝癌(HCC)患者中的Ⅰ期、开放性、剂量递增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Tebotelimab单药治疗晚期HCC,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且在前3个队列中,均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在前7例至少接受过1次肿瘤评价的患者中,85.7%达到疾病稳定,1例缩小达26.1%。
 
东部战区总医院李慧教授:就“卡瑞利珠单抗联合FOLFOX4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进行报告。
 
研究显示,该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肝癌,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可控,且初步疗效较好,优于目前类似研究中抗PD-1单抗或化疗单用的疗效。目前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研究正在进行中。
 
秦叔逵教授:分享了“德立替尼单药治疗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观察的Ⅰb期研究:鼻咽癌队列”。
 
研究显示,德立替尼在鼻咽癌患者中疗效有潜力,当前急需探寻能够识别富集获益人群的生物标志物。未来探索德立替尼联合免疫治疗是否有望进一步增大患者疗效。
 
环节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首先分享了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SHR-1210-101及104的长期随访结果以及SHR-1210-209在ESMO会议口头报告中公布的研究数据。接着又介绍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vs安慰剂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作为复发或转移鼻咽癌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Ⅲ期、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的研究设计。
 
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介绍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且既往EGFR TKI治疗失败的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单臂Ⅱ期研究”的研究设计及目前研究状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报告了“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抗-AS269偶联物(ARX788)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结果:AEX788耐受性良好,总缓解率令人鼓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报告了“首次应用于人体的自体CD7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早期临床单臂、开放性研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潇潇教授:汇报了“伊布替尼联合甲氨喋呤、替莫唑胺方案(MIT)一线治疗中国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Ⅱ期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
 
二、免疫治疗专场
 
环节1:四位大咖全面剖析主要实体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
 
秦叔逵教授:梳理了一年来肝癌系统治疗的突出进展,包括多纳非尼vs索拉非尼的ZGDH3研究、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AHELP研究、卡瑞利珠单抗的二线研究数据以及IMbrave150研究等。秦教授强调,系统治理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新型免疫治疗的出现为HCC系统治疗开辟了新的局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以“黑色素瘤的中国研究之路”为题,介绍了全球黑色素瘤临床研究的进展及新动向,重点对中国人多发的肢端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的研究数据进行解读,肯定了我国学者的努力和智慧。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李进教授:梳理了目前国际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进展,回顾了复发转移大肠癌的免疫治疗的探索历程和最新进展,尤其是包括微卫星稳定(MSS)晚期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信未来免疫治疗能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陆军军医大学的朱波教授:从免疫微环境转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
 
环节2;五位专家分享源于临床实践的免疫治疗经验与建议
 
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刘秀峰教授:分析了现有RECIST1.1评估标准的不足,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的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标准,尤其是针对ICI治疗后的假进展、超进展和新进展的评价指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斯璐教授:论述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管理。立足现有的《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管理指南》,斯教授提出毒性管理升级版方案,即在多学科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毒性发生机制的精准治疗。此外,她强调,未来需要个性化的免疫组织病理学指导过程和个性化的治疗。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细致介绍了免疫联合治疗的优化策略。结合目前免疫联合治疗的代表性研究结果,任教授就如何联合生物标志物选择联合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给出方向,尤其是有关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时机、剂量和优势人群探索结果。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通过系统分析疗效和毒性预测标志物,解答了免疫治疗毒性预测难题。她指出,细分人群、择群施治是实现治疗获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法,应进一步重视肠道菌群多样性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未来应综合肿瘤内因和免疫微环境相关因素,建立简便可行的免疫治疗预测体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章必成教授:以“免疫治疗的反应模式”为题进行了报告:免疫治疗的反应模式不仅影响患者预后,对后续的治疗决策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环节3:三位国内学者报告原创研究成果
 
天津肿瘤医院的任秀宝教授:利用单中心病例分析了铁蛋白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面的作用,为临床预测毒性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吴芳教授:分析了激素脉冲治疗用于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和心脏衰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处理少见、严重免疫相关毒性带来重要参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报告了CheckMate 672研究(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
 
精准诊治,携手共赢。CSCO 2020划上完美句点,但我国抗肿瘤事业发展不会停下脚步,前路光明且广阔!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CSCO年会圆满收官,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据专场携手免疫治疗专场压轴登场!

(4)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