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输液是用“看得见的手”督促规范用药
2014-08-26
231

我国素有“抗生素大国”和“输液大国”之称。为了规范医生合理用药,让患者形成正确的用药理念,近日,安徽省率先发起了静脉输液的“最严限令”。对此,专家表示,发挥政府职能,对输液乱象进行有效整治,对不正常的医疗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保护,过度干预之说不成立。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对53种常见病限制输液。通知指出,治疗这些疾病患者,一般不采用静脉输液,确需输液的应附情况说明。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在我国,身体不舒服就选择输液的现象极为普遍。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至3.3瓶的水平。

输液乱象是“以药养医”的遗留产物。正如人们所见到的,输液治疗见效快,无论医生还是患者,使用输液治疗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由于输液产品价格高、回扣多,医院追逐经营利润,甚至会下一定指标。此外,患者错误的用药观念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是,输液伴随的风险也是很高的。“因为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于脏器会造成损害,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安徽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此外,与乱输液相伴的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的滥用最后的结果是对身体器官的损害,而且当患者今后再换上重大疾病时,抗生素将起不到作用。

此外,“静脉注射泛滥是过度医疗的一种表现,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健康,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安徽省社会学家王开玉说。

而此前,虽然我们都意识到了过度输液的存在,但没有约束和监管,这种现象就无法得到干预。安徽出台“限令”,就是要发挥政府 ‘看得见的手’,对不正常的医疗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医院合理用药,群众科学就医、监督用药,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安徽行政学院教授昂永生认为,输液泛滥、过度医疗长期饱受诟病,不是市场可以调节的问题,安徽发布无需输液清单是行政部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过度干预之说不成立。

不过,“限令”落实还需要对许多细则进行完善,更需要医疗主管部门的监管和问责。目前,安徽省将定期开展静脉输液处方点评,以及对医疗机构进行随机抽查,并将检查结果向全省进行通报,并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考核等方式确保政策的执行。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