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卫计委发布《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7月1日起,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也就是说,患者输液只能去急诊或住院。新规是否给老百姓挂水造成不便?这样的做法是否因噎废食?
正方观点
过去很长时间内,为了迎合患者“在短时间取得较好的疗效”的心理,明明是可自愈的小病却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增加,小病最终成为致死病、致贫病,这已成为基层医疗的待解难题。一些医院甚至给刚出生不久的小孩使用三代头孢进行治疗,这可能将导致其长大后面临无药可救的境地。因此,规范使用抗菌素必须按照阶梯形步骤给药。
在多种抗菌素的用药途径中,静脉注输是一种全身用药,直接注入人体血液对人体影响最大。因此,在听取了医院、药学、临床等部门科室的意见建议后,经过充分论证,江苏将逐步停止静脉注输,作为下一步持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综合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抓手。
抗生素滥用近些年一直被诟病,据统计显示,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138克,几乎是世界人均年用量的10倍以上,由此引发了细菌耐药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有专家为此呼吁,抗生素滥用得不到控制,很快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而“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在很多医生眼里,输液相当于一场小手术,静脉输液也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按给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占57.8%,比2013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
反方观点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抗生素的监管都越来越严格。去年安徽省就发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要求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不能使用抗生素输液,引发热议。当时有观点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临床实践中会导致部分病人无药可用,甚至延误病情。
而江苏省此次出台措施,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明年底开始全面禁止门诊输液,也让人担心,会否无形中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以后因病情需要输液治疗,只能去急诊或住院才行,相关费用难免增加。而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最终是医院和医生说了算,如果在利益驱动下,输液或抗生素之风刹不住,也是让老百姓“白挨一刀”。
还有观点认为,目前在抗生素的临床使用上,大的公立医院管理相对规范,滥用现象减少,反倒是一些乡镇基层医院或私人小诊所,滥用抗生素和输液的现象比较严重。江苏省此次出台的措施,针对大医院门诊输液“开刀”,会否导致一些患者为图方便转而去小诊所输液。这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滥用抗生素和输液如何监管应该更成问题。
正确认识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16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这一健康威胁存在误解。
报告指出,所谓的抗生素耐药性,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发生变化,对治疗它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进而演化为耐药菌,而不是人或动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发展壮大。
这项涉及10余个国家约1万名受访者的调查报告指出,民众的某些做法、认识空白和误解都在助长这种耐药现象。
报告称,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知道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可能影响自身及家人,但对影响方式和解决办法并不十分清楚。例如,64%的受访者认为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和流感,但事实上抗生素对导致感冒的病毒毫无作用,这类药只能对付细菌感染。近三分之一受访者错误地认为一旦感觉好些便可停止服用抗生素,不用完成规定的疗程。这样做会导致人体内的病原菌未被完全消灭,它们如此与抗生素“过招”可能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此外,四分之三受访者认为抗生素耐药性是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时出现。
任何国家任何年龄的人都会被耐药菌感染。但报告显示,44%的受访者认为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只涉及那些经常服用抗生素的人群。
针对调查中涉及中国受访者的1002份网上问卷结果显示,57%的中国受访者在过去6个月中服用过抗生素,半数以上中国受访者错误地认为一旦感觉好转便可停止服用抗生素,而不用完成规定的整个疗程。六成中国受访者误以为可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感冒和流感。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抗生素耐药性是一项全球卫生危机,正在损害人类治疗传染病的能力,并阻碍医学方面的许多进步。
对抗生素“下刀”狠一点,管制严一点,无可厚非。只是希望这个偏差值不要太大才好,以免产生“抗生素恐惧症”。民众对于抗生素若从趋之若鹜变为避之唯恐不及也不是什么幸事。现实中遇到不少这样的个案:但凡医生开了抗生素,就被视为乱开药,但凡从医院拿回来的药里有抗生素,就不敢吃或者不敢足量吃三天,唯恐吃了就此耐药,今后就无药可治。殊不知这样反而延误病情。其实,大众对于抗生素的认知,需要更加全面科学。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