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奥地利、希腊、美国等国学者发表在《Lancet Haematol》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考察了非治愈疗法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结局。
背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低甲基化药物的获批是基于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的试验。本研究旨在考察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低甲基化药物能否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亚组提供获益。
方法/设计: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提取了美国和欧洲2017年11月30日~2019年1月5日38个中心的数据。纳入了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接受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定向治疗的非选择性连续患者。根据2016年WHO标准,初诊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即,骨髓或外周血中≥20%的原始细胞)或无治疗数据的患者被排除在外。评估的结局包括总生存期、下次治疗时间和转化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时间。根据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异性预后评分系统(CPSS)对分析进行调整。患者根据首次接受的治疗分组,即羟基脲、低甲基化药物、强化化疗,并根据原始细胞计数、法-美-英亚型、CPSS、WHO 2016亚型、DACOTA试验入组标准进行风险分层。
结果:纳入1981年4月13日~2018年10月26日949名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从诊断开始,中位随访时间为23.4个月(IQR,11.5~42.3),从开始一线治疗的中位随访期为16.2个月(6.6~31.6)。412/949名患者(43%)接受了低甲基化药物作为首次治疗,391名(41%)接受羟基脲,83名(9%)接受强化化疗。羟基脲vs低甲基化药物治疗的患者的调整中位总生存期为15.6个月(95%CI,13.1~17.3)vs 20.7个月(17.9~23.4)(HR,1.39(1.17~1.65;P=0.0002),强化化疗vs低甲基化药物治疗为14.0个月(9.8~17.2)vs 20.7个月(17.9~23.4)(HR,1.55(1.16~2.05);P=0.0027)。在骨髓增生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羟基脲vs低甲基化药物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2.6个月(10.7~15.0)vs 17.6个月(14.8~21.5;HR,1.38(1.12~1.70);P=0.0027),强化化疗vs低甲基化药物为12.3个月(8.4~16.6)vs 17.6个月(14.8~21.5;HR,1.44(1.02~2.03);P=0.040)。低甲基化药物不能为低风险疾病(即,骨髓增生异常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增生率低于10%,CMML-0或较低风险的CPSS)患者带来总体生存获益。
结论:这些数据表明,对于高风险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低甲基化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法。结果还表明,CPSS是能够识别出最有可能从低甲基化药物中获益的患者的有价值的工具。
(选题审校:王冠儒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Lancet Haematol. 2021 Feb;8(2):e135-e148.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aemia treated with non-curative therapi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