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价格司上演反腐风云 药价改革恐受阻
2014-09-25
482

9月22日前后,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原司长陈斌、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被检方带走调查。郭剑英成为继曹长庆之后第二位被调查的价格司官员。郭剑英此前曾为曹长庆下属,而曹长庆落马则是由国家能源局腐败案牵出。受此影响,发改委药价改革工作或受影响。

发改委价格司原司长曹长庆被曝遭调查 或涉能源腐败

8月24日前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原司长曹长庆外出回京时,在机场被带走调查。

曹长庆是国家发改委的一名老资格司长。执掌价格司7年零7个月左右的曹长庆,直接参与并部分主导了近年来房价调控、油价调整、药价调整、阶梯电价等多项重大改革。

官网最后一次提及曹长庆是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集中轮训第3期“司局长谈体会”专题报告会。当时时任价格司司长曹长庆以“全面深化价格改革”为题,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根据国家发改委官网的消息显示,2005年10月,曹长庆的职务为稽察办主任。2006年9月时,其职务已经变为党支部书记、司长。

有报道称,今年5月,发改委进行了一轮人事调整,除副秘书长职务调整外,还有投资司、外资司、高技术司、综合司等部门共计7名司局长职务也被调整。与此同时,曹长庆也已于5月退休。

曹长庆落马可能是被国家能源局腐败案牵出。报道称,曹长庆的位置相当重要和敏感。一位电力业内人士表示,听到曹被调查的消息“一点也不奇怪”。在这位人士看来,发改委价格司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审批权力太大,“是权力最大的国家发改委内最有权力的部门之一”。

曹长庆解读价格屡遭“拍砖”

身为价格司司长,在价格改革启动或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曹长庆经常出面解读,但他的解读也常遭遇各界质疑。

1、“月增支12元”一说被质疑

2007年8月,猪肉等食品价格暴涨,曹长庆答记者问时称:据国家统计局测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每人每月增加支出12元左右。他认为,虽然食品价格上涨明显,但老百姓每个月每人只多花了12块钱。

媒体:中国网当时刊发的一篇评论,就跟曹长庆算账:人均月多花12元确实不算啥,少吃一斤猪肉而已。可事实上谁都清楚,老百姓一个月人均多为食品支出的钱,何止才一斤猪肉?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年消费猪肉38公斤,每月超过6斤。仅此粗略计算,就远不止12元。而其他粮、油、蛋、鱼等涨价的影响还未考虑进去。

2、解读房价下降后不久大涨

还是2007年,曹长庆当年12月13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从最近这一段时间来看,有部分原来房价涨得过高的城市已经开始往下走了;深圳、广州、上海甚至是北京这些城市,原来销售很旺的个别地段现在有价无市,销量有所下降。当然,这到底是一个趋势,还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也有待观察。但是我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这种住房供应过于紧张的局面会逐步得到缓解。

媒体:广州《楼市》杂志当年发布的报道显示,所谓的回落只是先扬后抑的把戏,不少开发商先拉高房价,再打折促销,广州部分楼盘的促销价比初始房价高了两三千元。而且,2008年开年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的房价全部开始暴涨。

3、解读油价上涨被叫板

2010年10月,网友质疑油价调整涨多跌少、涨快跌慢。曹长庆当时回应说,“涨快跌慢”完全不存在,国家不仅适当控制调价幅度,还经常推迟调价时间;每逢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跌时,国家即按当时国际市场油价于上一次调价水平所对应的降幅及时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

网友:不少网友晒出纽约市场原油价格和外汇牌价,同步对比北京的油价,坚持认为涨多跌少、涨快跌慢。

发改委价格司郭剑英被调查 曾多次回应药价过高问题

郭剑英此前曾担任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2013年担任价格司副巡视员。

郭剑英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长期担任医药价格部门负责人,对药品价格所面临的问题分别作出过回应。

2007年:我国药价“总体水平并不高”

2007年,郭剑英就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的身份出席由中国药学会医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药品质量和价格政策论坛。

郭剑英当时明确表示,我国部分药品价格尽管存在虚高的问题,但总体水平并不高。中国药品价格水平不到发达国家的50%,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80%左右。

郭剑英还对一直存在的原研药定价过高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郭剑英认为,各国专利、原研药品价格与仿制药品价格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专利药和原研药品价格与国外相比较,相差不是很大,75%左右明显低于国际市场,20%左右与国际市场大体持平,5%左右高于国际市场。

不过作为医药价格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郭剑英当时也承认,药品市场的实际价格不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合理成本和质量情况。

郭剑英分析认为,药品价格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重复建设导致的过度竞争;二是研发投入少,技术改造资金缺乏;三是未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包括环保政策等;四是在现行机制下,企业为保证产品销售而让出自身的合理利润;五是有些品种处于亏损状态,但考虑到能分摊制造成本,企业仍在生产。

2010年:“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不是药价高”

尽管作为主管部门,一直在强调药品价格的复杂性,但是在新医改启动后,“药价虚高”依旧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天价芦笋片曝光后,更是将药品定价问题推上了封口浪尖。

当时讨论最为引起最多讨论的是,自2000年前后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进行了近30轮的药品价格调整,但药价虚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将矛头指向药价需要,而且质疑发改委的药品定价机制。

不过此时,郭剑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然坚持了此前的判断,我国药价的整体水平并不高,“最高限价调整次数多,价格空间小,有些已经没有任何空间。”

但郭剑英同时也对这个问题表达了另一种观点。郭剑英认为,药价虚高的根源在于医药卫生体制并未理顺,我国诊疗费用过低,医院要通过卖药获得收入维持运行,医生要通过卖药维持体面的生活,所以单单改革药价体系,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郭剑英当时还透露,这也是发改委所一直坚持的思路。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看病难、看病贵并不仅仅是药价虚高的问题,而是医药卫生机制未能理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郭剑英当时表示,如果我们现在继续从药价过高这个角度分析医改问题,会误导公众。

2013年:“医药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监管者管得太多”

十八大以后,市场的作用受到更多的强调。而此时,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逐渐开始采取放开的态度。

2013年10月,郭剑英在参加中药战略大品种培育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时就明确表示,“现在医药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监管者管得太多。”

郭剑英认为,政府管制过多会抑制购销主体的积极性,而且在博弈中,政府力不从心,办法不多。他认为,要想实现政府调控目标,需要从建立完善市场的角度思考改革问题,从市场经济角度思考改革问题。

郭剑英同时还表示,药品价格管理中,关键是药品交易价格应由市场形成,价格是基于市场竞争形成的,与医保支付价格密切相关。

郭剑英当时就谈到了药品价格改革的思路,包括取消对相关品种的具体最高定价限制;药品零售售价上,取消最高价限定,目的是鼓励低价药品生产等。

2014年:药价改革还未完成

进入2014年之后,国家发改委逐步将放开定价的思路付诸实践。

2014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这项行政对于打破医疗服务政府行政定价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现行政府指导价范围内日均费用较低的药品(低价药品),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在日均费用标准内,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及竞争状况制定具体购销价格。”

此后,发改委对药品价格的调整方面仍然动作频频,包括对非处方药、非医保部分品种、目录外专利药品等在价格放开方面的研讨。此外还有之前早已在探讨中的中成药价格调整等。

而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在2014年12月底之前,国家发改委需要明确完成的一项改革任务是制订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文件。

此时发改委价格司在人事方面出现的变动,也使未来药品价格的改革更加受到关注。业内人士判断,随着发改委价格司涉入腐败风云,再加上主管医药价格负责人的人事变动,药价改革工作受到影响。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