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百姓看病都往大医院扎堆,这造成了我国看病难的医疗困境。从表面上看,看病难的原因是因为医疗资源不足,其实,它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医疗结构失衡,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则需要优化医疗结果,让医疗资源流动起来。
医疗结构失衡导致看病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加大,而现在我国的医疗结构呈倒三角模式。本来应该承担更多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百姓看病需要得到质量的保证,因此,出现了大医院扎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的情况。老百姓越是趋之若鹜,越使得医疗卫生资源愈加稀缺,我们在大医院就医时经常出现的“三长一短”现象,即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医生问诊及检查时间短。“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是当前我国老百姓看病难的真实写照。而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以药养医”加剧看病贵
同时,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足,导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渐淡化,形成了“以药养医”的模式,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医院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通过开大处方、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等增加收费项目。这些不当医疗行为直接导致医疗费用大幅攀升,个人医疗卫生费用负担过重。此外,看病贵也与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然较高有关。虽然说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卫生支出总量增加,但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和规模相比,增幅并不可观。
因此,要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就必须化解医疗卫生领域内的结构性矛盾。
首先,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充分利用各种吸引和鼓励性政策,让医疗资源下沉。比如,允许医生自由执业,增加基层医生的收入,重点将增量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到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
其次,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的就医模式。针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在区域之间配置不均衡的现状,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设施齐全的地区,可以维持现有的就医模式。而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设施和设备短缺的乡村地区,老百姓求医问药成本相对较高,有必要改变现有就医模式。通过医生找病人,采取上门服务的就医模式,或许更为合理。就城市而言,可推行大医院看大病,小医院看小病。大型公立医院可维持现有的就医模式,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则应积极探索新的就医模式,如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推进社区全科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制度。
最后,构建更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医保已经几乎达到全覆盖、保基本和多层次,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增强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当前,我国医疗卫生筹资的渠道主要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在总筹资规模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政府投入比例的提高将带来卫生筹资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