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频获诺奖的秘诀:科研自由、经费投入
2014-10-10
443

日本名城大学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中村修二这三位日本人因为使用氮化镓成功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至此,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达到了22人。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人为何屡获诺贝尔奖?他们有什么秘诀?

基础:为科研者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

谁都知道日本科学家始终如一的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在世界都是有名的。科学家取得成就大部分要考其自身的努力这是真的,但是,好的科研环境的确能激发科研的潜力。“日本产生了如此众多的诺贝尔获奖者,与日本科学家视野开阔,注重国际交流不无关系。”日本千叶大学经济学博士李仲生教授说,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取得的;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均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

其次,日本科学家做实验有一流的实验室做保障。特别是对像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非常强调实验的学科来说,一流的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2001年野依良治获奖后,日本政府拨专款7000万美元为他建立实验设备先进的研究中心。日本正是凭借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工作条件。

日本媒体也曾指出,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长期支持其研究的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有很大的关系。

保障:科研独立自由不受干扰

除了科研环境的保障,日本研究人员自由独立研究也是研究领域不断出成果的关键。

李仲生教授指出,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实际上是课题注册制,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保障其数年的研究。数年如一日,可以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渠道,不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独立自由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换言之,独立自由和不受干扰是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不是教学型学校,这是日本频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日本除了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外,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大学也产生了诺贝尔获奖者。

此外,日本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威望方面,日本的大学教师仅次于法官、律师。在经济收入方面,日本厚生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约为1122万日元(约合90万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

后盾:科研经费投入最高

李仲生教授表示,“但是,日本曾是相对科技后发国家,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它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从开发研究着手,再向应用研究溯源,最后再深入到基础研究层面’的策略,并取得了显着成效。”

资料显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重视科学研究。据介绍,日本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是,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日本对科研的投入值得我们借鉴。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