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体调侃:当我们抢房子的时候,日本人在抢诺贝尔奖。的确,日本最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一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日本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获得诺奖次数第二多的国家。这到底是为什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理事长浜口道成道出了其中个中缘由。
浜口道成是毕业于名古屋大学的医学博士,2009年至2015年担任名古屋大学校长,2015年10月起担任JST理事长。浜口道成长期从事医学研究,又担任过大学校长,对日本科研体制非常熟悉。
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是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五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是能够安心进行研究的物质保障。
21世纪以来,日本共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浜口道成说,其中有6人毕业或任教于名古屋大学,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研究工作抱有强烈信念和奉献精神。科学研究是非常孤独的工作,有时投入一生也可能没有回报。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获得一定份额的经费后,就不再进行公关和操心经费,可以数年如一日地进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些就是日本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能出成绩的原因。
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71岁的教授大隅良典在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时,从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每年仅数百万日元。他1982年首次获得约100万日元的科研经费。同等金额持续了一段时间,1988年发现本次获奖的细胞自噬现象时,科研经费为420万日元。这一年他晋升为副教授,并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大隅醉心于研究一种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微生物——酵母并不像一些细菌和病毒那样能够给人类带来威胁,因而在科研经费方面想要获得支持,似乎也难有说服力。1990和1995年甚至没能获得经费。人数最少的时候,大隅的实验室只有三个人——大隅和他的两个博士生。但他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一走就是40年,不曾动摇和改变。
或许正如美国科学与健康委员会(ACSH)的分子生物学专家朱莉安娜·勒米厄(Julianna LeMieux)所说:“伟大的思想者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工作怎么能应用于疾病或跟基金产生关系。他们,都像是大隅博士那样,仅仅是追随了他们自己的好奇心。”
浜口道成说,从名古屋大学的情况看,好的导师能够给予研究人员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年轻研究人员克服各种困难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诺贝尔奖。两位诺奖得主益川敏英和小林诚都是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的学生;著名化学家平田义正的学生野依良治和下村修也先后获得诺奖;赤崎勇和天野浩是一对师徒,同时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介绍说,25岁的天野浩还是2年级研究生时,就在赤崎勇教授的指导下发明了氮化镓晶体,这让他们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天野浩说当时他们经历了1500次的研究失败,但一直坚持下去;赤崎勇让他别放弃,始终相信他的能力。两人互相信赖,对研究的信念和热情使他们最终获得成功,这在其他几位诺奖得主和他们的导师身上也同样存在。
对于名古屋大学为何会诞生这么多诺贝尔奖得主,滨口道成认为,和日本其他老牌大学相比,名古屋大学相对年轻,其特点是“自由豁达”,非常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名古屋大学聚集了很多不寻常的人,重用年轻研究人员,给年轻研究人员、女性研究人员及留学生创造机会。因此名古屋大学的女性研究人员比例很高,留学生研究人员也很多。
滨口道成还说,赤崎勇和天野浩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没钱”。因为没钱所以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或使用其他研究室废弃的实验器材,正是在制作实验器材过程中发现了独特的氮化镓结晶方法。而如果全部使用现成的实验器材,就不可能发现新实验方法。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塞翁失马”,坏事可能成为好事,科学研究也是一样。
大隅良典今年获得诺贝尔奖后关于基础科研经费不足的呼声受到关注,滨口道成说:“日本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减少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能给予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条件,我最担心的是这一点。”
日本医学研究的发达,与研发经费的投入较高、积极向国外借鉴、研究内容的长期性和传承性以及相对自由的研究环境等有关。
日本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排在世界的前几位,政府和企业资助科研才使得一些研究能持续下去并获奖。即使是在20世纪最后20年,面对着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啬于科研投入。
日本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诺贝尔奖需要时间积累,不要过度强调诺奖情结。通常来讲,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和几代人的努力分不开。我们也期待中国未来诞生更多的诺贝尔奖。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