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抑有别 中外民营医院角逐帷幕拉开
2014-10-16
306

近期,国家颁发了关于医疗行业的两纸“新规”,一个是限制公立医院过快扩张,另一个是吸引外资独资医院在国内办医。这两纸“新规”一抑一扬,以市场化方式对医疗机构进行调整,同时也给国内的民营医疗机构带来了空前挑战。

我国现行的医疗模式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由于当时的经济刚开始发展,“福利性”医院模式让财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随后医院的“福利性”的定位被逐渐淡化,遂改为“生产性”定位。

“生产性”,即政府对医院“少给钱、给政策”,比如、药品加成、“以药补医”就是这么诞生的,作为医院,尤其是一些大医院在体会到政策带来效益的同时也意识到,规模越大、设备越好、前来就医的患者就会越来越多,费用也就可以越来越高。

但这一切辉煌归根结底还是患者买单,也为后来医院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等埋下隐患。公立医院过快扩张势必造成优质资源越来越集中,从而加剧看病难。

而国家出台《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从立意上首先把广大普通老百姓推到了受益者的位置,正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力之举。在执行新规的同时,国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变相甚至挖空心思回避、对抗国家政策的做法予以坚决制止和严厉惩处,以防这些利国利民的国家政策被大打折扣甚至变成空文。

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之日起,境外资金在国内举办医疗机构不仅有了政策上的准入,还明确了试点地区。这为引入国外硬件和软件上的先进医疗资源敞开了方便之门。

一旦外资进入,追求高端医疗服务的群体将不再只寄希望于大型的公立医院,这部分需求必将向外资医疗机构释放。这保证了外资独资医疗机构投资后的市场前景,使之甘于“下血本”把国外顶级的医疗软硬件搬到国内。加之对公立医院的限制,也可以让这些盯着中国高端医疗市场的“外资”们多吃一颗定心丸。而与此同时,公立医院不过度扩张、不过度追求设备档次、不追求豪华,无疑将更有利于服务普通百姓,让公立医院有了逐渐被重新增加“福利性”因素的可能,以更多满足普通百姓的医疗需求、逐步降低大众医疗费用。

随着外资独资医疗机构的出现,一场中外民营医院的利益角逐也将在中国医疗市场拉开帷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外资独资医疗机构,不像公立医院那样要接受众多的价格管制,可以通过开出高薪等方式来招揽人才。如果是美、欧、日大型医疗机构开办的医院,在技术、病人转往国外治疗等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这印证了我国对于外资独资医疗机构的期望——把国外高、精、尖的医疗人才、设备以及管理模式引进国内。这些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定位在高端群体,虽然目标客户数量不多,但投资收益率会很高。

然而,反观我国现有的民营医院,目前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医疗机构的软硬件上,与这些外资医疗机构相比都无明显优势,甚至绝大部分民营医院还只能甘拜下风。

因为难以进入医保体系等问题,国内民营医院在与公立医院和外资医院的竞争中将面临压力和挑战。

未来,医疗领域的市场竞争聚焦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人才技术、资本运作等更加高端的层面,是综合实力和整体运作的角力,是企业文化和品牌的比拼,在竞争的同时又穿插多个跨区域、跨领域的合作。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