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联合能实现“共赢”吗?
2015-01-07
265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造成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一大原因。为了刺激公立医院改革,减轻政府的压力,国家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逐渐放开手脚。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被视为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的一种方式。但是,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强强联合能真得能实现“共赢”吗?

在当前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下,社会资本介入医疗行业也逐渐步入快车道。其中,有人提倡通过公立医院可以与社会资本,以社会资本托管公立医院的方式,构建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而这种说法也正影响着我们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种医院经营模式在国外也有成功案例,但是,这种模式是否可以“移植”到我国,并能产生共赢的效果呢?

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无疑是为了丰富医疗服务,满足不同阶层的的医疗需求。然而,社会资本之所以愿意与公立医院合作,说到底是一个“利”字。公立医院的本质是在公共财政支持下,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可分红。而这些社会资本却做不到。我们看到的是社会资本合作的对象大都为三甲医院,他们是想从有利可图的三甲医院这里分得一杯羹。可能有人会说,社会资本有企业管理经验,但缺乏医院管理经验和医疗人才,所以需要与公立医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达到“共赢”。但是,说到这个“赢”字,赢什么?谁赢?如何赢?这些问题都无法说清楚,何谈共赢?

所以,“共赢”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实际上分利才是合作的实质,合作是想实现“利润最大化”。一旦无利可图,社会资本必定一走了之。但是,作为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即使亏本了,政府也得继续办,这既是责任,也是卫生经济学,因为从市场购买服务会更贵,而且会有更多的人看不起病。

“用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管医院”的提法其画外就是想用企业的营利手段实现尽可能多赢。如同房地产开发,提高“容积率”创造住院率。无论怎样,最终受难的无非是患者!看看现如今公立医院的规模扩张,我们不禁要问:公立医院的所谓“公益性”还是那个“公益性”吗?公立医院“招商引资”是“公益性”弱化的表现。

具体到医院的经营管理而言,医院不同于企业。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不一定就适合于医院。把企业薄利多销和尽可能多赢的经营理念套用到医院上就显得不合适。企业可以提倡薄利多销,但是医疗服务的刚性需求很大,不是“薄利多销”就可以解决需求关系的。没有病不会去吃药,有病也不一定要吃药,无钱看不起病,有钱也不一定能就好。所以,医疗服务不可储存,不可预售。不能为了防止子宫癌而预先把子宫切了,为了防止心血管病而预先放好支架,为了防止通胀而预备大量的药品,这些在医疗上是行不通的。所以,医疗上的“薄利多销”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度医疗。

医院盲目扩张是为了争夺市场,而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又有多少呢?真正需要到协和看病的不到30%,真正需要住院的不足70%。但是,如果我们把浪费的这一部分资金用于提高医生的知识价值,严格控制过度医疗和过度住院,社会资本还会与公立医院“强强联合”吗?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