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出倡议,要求三甲医院带头使用国产设备,以提高国产设备生产应用水平,改善医疗机构装备能力,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显然,这样的倡议有些偏激,没有真正考虑医疗服务产品的本质。廖新波认为,控制因检查造成的医疗费用上涨的根本抓手在于控制质量与行为监管,而不是简单控制检查设备的价格。
如果从医药产品的属性与市场的规则来说,产品只有好坏没有进口或者国产的区别。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医疗器械市场确实存在着进口器械更贵更好用的情况。其造成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科研起步晚,水平较低,与国外的先进器械确实有差距。因此,各大医院使用更好的器械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所谓物极必反,网络医改红人廖新波指出,随着我国加大对医疗设备的研发力度,如今医疗设备生产日益壮大,质量也不断提高,可尽管国产医疗设备中涌现出了很多民族优秀产品,有的甚至已经打进国际市场,但众多医院对于国外厂家的信任已经根深蒂固,因而把这些优质的国产设备“打进冷宫”。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利于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需要改善。但是如果笼统的倡议大家使用国产设备,并非一种有效方法。如果国产器械的质量不过关,依然难逃被淘汰的结局。
廖新波说,除了质量,价格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但在设备的挑选上,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性价比,以及维护费用与使用寿命。有人举了一个例子:进口球管比国产的贵,但一只进口球管的寿命相当四只国产球管,如果计算换管的机会成本,进口的却比国产的便宜。因此,进口设备虽然单价高,维护费也高,但是维护次数少,寿命也长,这已是基本的共识。
事实上,政府向大力支持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其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也值得我们赞赏,但是控制因为检查造成的医疗费用上涨的根本抓手在于质量与行为监管,而不是简单控制检查设备的价格。
以之前的以药养医风波为例,现在实行药品零差价之后,却没有合理的价格改革和政府补偿后续更上,其造成的结果就是医生的一部分经济来源突然消失。这对于医生来说是一种损失,必然会造成另一种灰色收入现象的出现,也就是从以药养医变成了以检养医,或许总体费用还会窜得更高。
所以说,如果仅从机器的品牌和单机价格上去控制医疗费用,基本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廖新波指出,只有全力推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互认和以支付制度改革为杠杆的服务价格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去纠偏。
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互认最常用理由就是“担心别家医院检查检验结果的质量”,而催生这种理由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品牌之间的器械差异性。但是,解决方法并不是要求各大医院一味的使用国产器械,这不符合质量第一的原则。廖新波提出,制定出标准化制度,规范标本、试剂、仪器等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更为重要。只有使检验结果具有同样的标准,具有可比性,才能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中互认、流通。
可以说,“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提议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但是医疗是科技,质量永远是医院的主题;民族产业要有发展,必须奋发图强,掌握核心技术和精尖技术,提高机器感官的亲和力;医疗费用要下降,政府责任与功能要到位,同时还要关注医生的劳动价值与能动性,建立完善的支付制度与监管制度。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