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发布了医生多点执业新规,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允许所聘医师在法定工作日安排一天用于多点执业”,“在医师多点执业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重点或紧缺医技人员的自由执业。”从中可以看出,多点执业的探索在逐步深入,将来过渡到自由执业的可能性大增。但是,这样的利好政策是否能落地生根?该多点执业政策能否就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带动医疗体系的根本转变?
在现阶段的医疗体系下,所有的优质医生资源都集中在了公立大医院,加剧了看病难。实施医生多点执业,理论上讲一方面可以缓解看病难,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医生收入。但是,只要中国医疗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可能收效甚微,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公立医院稳定且前途光明。公立医院不仅有编制稳定,而且,大医院病人多、设施条件好,更有利于医生搞科研,从而容易获得高职称。相比之下,民营医院和小型公立医院则没有这些优越的条件。实施多点执业政策,这些大医院的医生可能在有着诸多保障的前提下去其他小医院坐诊,获取体制外的额外收入。
其次,自由执业对针对的大医生没有任何吸引力。目前自由执业的人群主要针对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以及重点紧缺人才,但这些职称较高的医生并没有动力出来自由执业。因为,这个群体普遍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年龄偏大,已经在公立医院建立了一定的地位,职业生涯处于稳定期,跳出来自由执业的可能性不高,更有可能的是划出一些时间多点执业,受利益驱动可能性大。离开大医院意味着放弃一切。离开大医院就意味着放弃一系列福利待遇和光环,要失去职位、职称、科研。对于民营医院用来招揽人才的所谓的“高薪”,由于目前医疗体制的不透明,公立医院的诸多灰色收入完全抵得上民营医院的高薪。因此,自由执业对很多已经有一定声望的医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
最后,有动力自由执业的中年医生关注的不是看病。最有可能真正自由职业的应该属于在职称上遇到瓶颈的中年医生。这部分人具备一定的经验,但上升空间有限,收入也不如老医生那么高,他们处于职业生涯最黄金的时段,而且相对来讲对编制看重可能不如老医生那么重,因为他们并不是既得利益最多的群体。不过,这些医生就算是自由执业,他们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看病上,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创业或者成为管理层中的一分子,去经营自己的业务,这已与自由执业已经无关。
允许医生自由执业,是医疗改革过程中值得期待的新突破,理论上讲可以终结医生对于医院从一而终的僵化状态,打破优秀医生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通过大力提高医生从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自由组合、合理配置,并进而以快速增长、供给充足的医疗资源化解看病难,这无疑是众望所归的医改之路。然而,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下,多点执业只是有助于医生合法提高收入、缓解民营医院的人才困境,并不能带动医疗体系的根本性转变,也无法缓解当下的看病难和看病贵。因此,目前医生多点执业只是在形式上摆脱了束缚医生的藩篱,但本质上还是无法改变当下的现实。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