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的科研导向
2014-11-06
426

对中国广大医生而言,临床与科研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当前国内的很多医院强调,医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又要做好科研工作,以申请课题,发表论文等指标要求临床医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临床与科研不可兼得的尴尬局面。医生如何做科研?什么是科研?该怎么做?

什么是科研?

科研就是解决问题,不论是理科还是工科,或许研究的结果没有解决问题,但对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启发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或判断问题,都可以算作为科研。虽然这样的解释过于宽泛,但是要真正面对问题,实质性的突破和解决问题还是不容易的。

论文指挥棒下,行进如何?

由于科研和论文与职称评定晋升体系和医院等级评定等挂钩,导致医院过度强调科研,几乎所有的医生都经历过被迫申请课题和撰写论文的痛苦。

为了科研而科研,难免会偏离原本目的。国内很多大医院的科研方向偏向基础领域,一方面是这些研究看起来“高大上”,更容易申请到课题经费;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顶级SCI杂志青睐这方面的论文,做基础研究更容易产出高水平的文章。很多教授为大势所趋,直接将研究聚焦于奔着基因检测、分子调控的水平去了。

而大多数临床医生的基础研究水平并不是很高,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课题在进行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鲜有一帆风顺。真正参与实施这些课题的绝大多数是研究生,为了保证课题尽快完成按期毕业,很多研究生几乎三年都泡在实验室里,进行临床训练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研究生毕业之后,对临床工作连起码的感性认识都没有,这样的医学研究生,又怎样能做好医生呢?

过度追求课题经费金额和论文数量必然会导致造假泛滥。试验或论文作假的现象并不新鲜。课题一旦申请,必须如期结题,否则经费如数收回,论文不发表,晋升无门。在强大的压力下,有些人被逼选择了造假。一些教授表示,在自己的课题中从未有过造假的行为,但是“进行得非常困难”.

良好的课题需要投入很多人员和精力,但能够产出并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有些医院在职称评定晋升过程中,只认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了完成科研和论文的硬性指标,有些医生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想办法”,除了造假之外,导致了近年盛行的论文买卖现象,形成了一条论文代写造假产业链,其猖獗程度触目惊心。更有甚者,一些医生公开宣称,只要花钱能办到的事情,根本就不算什么事情。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过度强调科研和论文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医学行业的科研伦理道德,起到了颠覆性的摧毁作用。

临床科研,原本可以得兼

尽管医生们对举国科研的体制表示不满,仍有很多人找到了捷径。很多医生表示,真正的临床科研,是循证医学的需要,是医学科学进步的阶梯,他们更愿意进行临床相关的研究。

SCI论文并不是只有要在实验室的瓶瓶罐中中才能做出来,临床研究一样可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关键是思路。中国从来不缺病人,针对某一类疾病,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同样也能做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来。也有些医生选择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合作,这是在没有行政背景资源,也没有扎实基础学科背景的情况下杀出的“一条血路”。

写自己喜欢的内容,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都会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向,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加以总结,就不会感到痛苦和枯燥,而是一件愉快的事。

科研应该是有规划的,一个没有科研规划的人注定是管理不好实验室的,实验室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设备,都没有规划,经费来了怎么用也没有规划,怎么管理?

科研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那种为了申请基金不断翻新花样,今天“纳米”明天“干细胞”的赶时髦做法一定要摈弃。

制度有待转变

客观地说,目前中国并不存在能够客观评价临床能力的方式和指标,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诚然,对每位医生的临床水平,现实中很难做出客观评价,如何再按照目前的模式评定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更有问题。但在国外和台湾,医生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职称评定体系,也没有论文压力,做科研全凭兴趣。在美国,临床医生的职称只有两个级别:住院医师(resident)和主治医师(attending);主治医师是最高职称,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医院工作还是自己开业。国内的职称评定体系,是导致今天的临床、科研不可兼得这个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医生可以自由执业的医疗市场,没有患者用脚投票的机制,科研和SCI论文自然就成了容易计算、片面的可操作指标。科研工作的长足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然而目前科研工作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仍属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不合理的科研利益分配和评价制度,极易造成对临床医生的压制剥削。

现代医学中,临床和科研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浑身一体,不可分割。一位好医生,其临床与科研水平也许不一定并驾齐驱,但决不可能偏废任何一方。

医疗科研的主体应该在各个医院,要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的经验和作用,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更需要的是老百姓有价廉、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植根于临床的科研无论是对临床医生还是对患者才是最终可以获益和有实际价值的。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