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应走“技术派”路线?
2014-11-27
242

全国医改总的来说分为政府派和市场派,但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房志武却将自己划分为“技术派”,并第一次提出“技术医改”的概念。何谓“技术医改”?为何应该进行“技术医改”?应该由谁主导?

为何应该进行“技术医改”?

过去几十年,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建设,一切以“GDP”为重,民生、质量、伦理等均要靠后推,这也导致我国在新时期医改面临重重困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在社会产业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市场经济在医疗产业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始终没有像在其他产业那样成功。为什么市场经济始终无法进入医疗产业?

那就要先看看今天中国医疗的实际运转格局;看它的主要的资金流是如何构成的。中国医疗的主体是政府投资的垄断地位的顶级医院,主要业务对象为公费医疗,由政府的税收支付;老百姓药价贵,看病贵,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非但没有在基层医疗投入,还通过药价差价弥补巨额公费医疗为医疗系统带来的亏空。

换言之,这是一个政府投入自已(人)用的闭环资金系统,并通过垄断的市场地位为这个闭环的差额弥补差额,减轻政府对医疗的负担。同时公费医疗这个特殊利益群体,不可能大,只可能小;不可能扩大,只可能缩小。今天的社会矛盾,由此而起。另外,全面地说,政府的医疗投资也有一部分不是公费医疗,而是全社会传染病的预防,是全社会受益,而且成绩不错,中国人特别是城市人口寿命官方统计平均接近70岁,很大程度就是托这项善政的福,但它和我们一般说的医疗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基本的行业架构下,医生和药商的位置都非常尴尬,一方面是这个主要为公费医疗而存在的行业中的运作者;另一方面,作为运作的一部分,就必须消解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办法就是通过限制医生诊金,限制医生通过真实的劳动价值攻取报酬,而不得不通过药价差额和治疗费用来弥补在诊金上的损失;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的矛盾。因此,依靠医生的“职业道德”解决今天的医患矛盾,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目前我国医疗行业涉及的三大板块——社保(险)“纯公”,医院(医)“里公外私”,医药企业(药)“纯私”。在整个医疗行业的半壁江山都是“公有”性质的前提下,加上“药”、“医”、“险”分别采取以现金、人数、百分比的不同结算方式,市场经济很难发挥作用。

医改现在应是“技术派”

那么,应该如何走出市场经济无法深入医疗产业这种困局呢?房志武认为,需要依靠“技术医改”来发挥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健全的医疗体系,都是由“医”、“患”、“险”三方代表组成的大三角。当医患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应该由集中患者支付资金的医疗保险机构,代表患来制约医院或者企业,承担谈判、审核等职责。但是,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缺失了保险这一角。

保险有三大基本职能,即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健康管理。在中国,社保很难做好这三个职能,目前社保只做了财务管理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风险管理和健康管理都尚无作为。“健康管理是中国整个医疗体系所短缺的最关键环节,缺失的这一角,正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机遇所在。只有补上“健康管理”这一职能,完善医疗体系中的“险”,我国的医疗体系才能健全,整个中国的医疗产业才能良性发展。谁能将这一空缺补上,并与现有的保险公司、社保、金融机构结合,谁就能成为未来的赢家”。

对此,房志武认为,能补上这一角的就是医疗商业企业。因为只有医药企业才有珍贵的渠道去弥补社保和商业保险无法做到的“健康管理”。

医药企业要做“健康管理”又该如何入手?这时候就需要“技术医改”的顶层设计发挥作用了。“技术医改”通过技术工具将医疗体系的大三角破解为小三角,引导市场力量深入。医药企业可以将健康管理中涉及的某种疾病或者药品拆成小三角,再与医生、保险公司、厂家合作,为目标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的服务,在疾病和药品的局部实现完整的服务产业链。

房志武坚信“技术医改”将会为医药企业,包括药品流通、药品生产企业、电商等带来巨大的商业发展良机。因此,“技术医改”是医药企业在新医改中寻找机遇实现产业转型的最合适办法。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