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医学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医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古代佛教僧侣们大多通达五明之学,特别是医方明,这些僧人援佛入医,以医弘教,对病患施以救济,也留下不少经典医学著作,对社会贡献良多。汉至南北朝时期,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高僧参与医疗行为也在中国十分盛行,为中国日后医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佛教的知识体系中,有所谓“五明”的说法,“明”为学问、学科之意,“五明”即指五门学科,包括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其中的医方明便指医药知识而言。在佛教经典中,有不少论及医药的书籍,据《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载,大约六朝时,由印度、西域传入中国的医药典籍有十二种。
佛教宣扬普度众生的思想,其中涉及到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和如何减少现世人生之痛苦的问题。无论是凡人还是僧人都会遇到身体的疾患,对于僧人而言,掌握一些必要的医药知识既可以方便救助僧人本身,也可以救疗众生,符合佛教的教义,所以僧道之中,精通医术、有独得之秘者不在少数。
早期的僧医深受印度浓郁宗教色彩的影响,当时的治疗多注重持咒念佛、以法为药。晋怀帝时来华的佛图澄大师,曾为后赵明帝石勒的义子石斌疗疾,当时石斌已暴病“身亡”,佛图澄口诵咒语,手执杨枝,将水洒在石斌身上。结果患者须臾能起,不久便平复如初。类似的记载在当时的文献中记载颇多,如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患有足疾的弟子洗濯,结果足疾痊愈,最终能疾行如常。又如刘宋初年来华的印度僧人求那跋摩亦善医,博通“医方咒术”等。这些“咒术”究竟是心理疗法,还是疗疾的障眼法已不可知,但在当时的确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治病疗疾之余,自然也达到了以医弘教的目的。
除了这些精通医术的外来僧人之外,汉地佛教信徒也逐渐增多,其中不少都以医术高超而闻名。于法开是晋代医家,据说其“祖述耆婆,妙通医法”。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形容于法开的医术高超,于法开曾遇到一名难产孕妇。众人均束手无策,祈祷祭祀。于法开却命人作羊肉羹,让妇人喝下去,另一方面,则用针刺的方法施治,结果“羊膜裹儿而出”,胎儿顺利生产。“羊膜”一词即源出此处。此时,佛医已经与中医有了深入的融合。在佛教的影响下,佛医学在唐代的影响也趋于最盛,特别是其眼科、外科技术更是驰名,但在此之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在医史上有影响的僧医。
此外,佛教疾病观念还对中国医学思想的影响甚大,尤其“四大不调”论,在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医书中,都凸显出来。而目前医学伦理道德,医生要救死扶伤的医德的内涵也曾深受佛教医学的影响。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