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五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在题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报告中提出,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他指出了如今中国医疗行业的一些问题。他说:“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源丰富,但却涉猎粗浅、观念落后,同时成果又最实用、需求最急迫。”
他指出,社会上现在对医学行业存在着一些偏见,觉得临床型医生可以与研究型医生分开来的。事实上只要是医生就注定是一位研究者。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室里取得的结果只有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成效才有意义。王辰说:“医生的学识与技能来源,有直接经验和知识,也有间接经验和知识。直接的经验与知识,既有医疗实践,需要医生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也要源于医疗实践,发现诊疗与预防规律、发明技术。”而对于研究,王辰直接指出,“研究,主要是临床研究,是一种高级的直接经验获取方式。”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理解医生水平的高低,王辰把医生分成三个类别:医匠、医师、医帅。“只有从事研究工作,医生才能成其圆满,才能创造先进技术,才能把握、主宰医学的发展,成长为医帅。无研究,无以造就好医生。只有从事研究工作,科室、医院才能成为先进。”
事实上,在王辰开来,每次行医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临床水平与研究水平的高度统一。虽然临床医生不需要做基础医学的研究,但是临床研究一定要涉及。可以说,临床研究是基于基础医学研究的,相当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最佳桥梁。研究需要总结,以论文形式表述发现、揭示规律。医生作为知识分子,必然担负知识创造的责任。
但是目前却出现了研究领域的“中国式扭曲”,很多情况下论文的数量等于钞票的张数,论文的影响因子决定了钞票的面值。王辰说,国内对论文的认知出现了偏颇,我们对SCI论文,既不用鞭挞,也不要盲目尊崇。
要想成为优秀的医生大拿,不是发几篇SCI论文就可以实现的。一个小医生应该不断学习,积累诊疗实践,加强临床修炼,强化人文素养。要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创造新的知识、观念、理论、技术、方法,研究者才能成为医学的引领者、先驱者。”
王辰认为,我国的疾病谱急剧变化,亟待形成科学适宜的防治模式。预防在医疗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有关人员加强临床研究急迫,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而医生是医疗体系最为重要的一环,每一位医生都是研究者,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着意于打造专业化的临床研究队伍和专业化的数据信息、医学统计、生物标本库管理、物流后勤队伍,改变兼职作坊式、游击队式研究现状。
最后,王辰指出,我国的临床研究发展,需要打造专业化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成规模的临床基地、规范的临床生物标本库、专业化的临床数据库等,同时加强院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网络等协同体系建设,加强顶层政策引导。“前提是观念,关键是人才,依托是项目,支撑靠IT,运营靠平台,开放靠协同,引导靠政策。”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