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两所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和北大国际医院相继开业,与此同时随着医改的深入,各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分院也将转型的医院建设提上日程。面对多家医院的兴建,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些医院的医生从哪里来呢?
总所周知,医生是医院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医生招聘也就成为新建医院的重头戏。
拿清华长庚医院和北大国际医院来说,他们的招生计划事实上从五年前就开始了。从项目敲定伊始,两家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就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北大国际医院负责招聘的人员说,他们从2010年开始就深入各大医学高校发掘人才。截至2014年,该医院共招收了100名左右的应届医学毕业生,大多为硕士和博士,给他们解决了北京户口,为他们提供北医体系的医、教、研发展平台。对医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还要参加3年住院医规范化轮转和2年专科轮转,基本上是5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该院招聘的应届医学毕业生主要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
同样,清华长庚医院也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设置了培训体系,把种子住院医师作为医院未来的中层人才进行储备。该医院相关人员指出,其采取定向招募北大医学部及北京协和医学院高水平8年制医学生培养的方式,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训练自己培养这批人才。
除了医生人才队伍的建设,骨干医生的招牌和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是支撑所在科室及医院发展的力量。很多医院以为招到了医生就是医生队伍建设工作的结局了,其实不然。这就和治病是一个道理,疾病治愈后还有预后的护理措施,医生招聘之后同样有后续的问题要考虑。很多有资历的骨干医生会考虑到身份、编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事业发展空间平台的认可等难题,这将是他们为医院长期工作的阻力。
而新的各大医院应该做的就是消除这种阻力,建立医院与医生之间的契合度,引领医生逐渐适应医院的运转模式。而留住医生的基础,就是提供编制,保证他们相应的身份,使退休待遇、医疗待遇与他们在公立医院时的待遇保持一致。其次,就是对医生未来发展的保证,比如岗位提升措施和运营机制等等。或许对于医生而言,一个新的事业平台要比一份丰厚的报酬来的更有吸引力吧。
除了基础医生和骨干医生的队伍建设,另一个保证医疗人员充足的方法就是借助医生多点执业资源。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借助医生多点执业资源充实高端医生队伍成为很多新建医院选择的不二法门。
无论是怎么样的招聘方式,医院将会越来越先进,医疗环境和医生制度越来越完善,医生的福利待遇将会越来越好,同时,医院对于医生的职业水平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