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发布调查文章称,权威科学期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且涉嫌造假的论文多数来自中国。该杂志以位于上海的医学论文机构MedChina为例,称中国存在“论文工厂”,只要花钱就能将名字挂到该机构批量生产的论文上。该杂志向中国提供了100篇涉嫌抄袭的论文,相关机构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记者假扮成科研人员 揭秘论文工厂
《科学美国人》文章特别举出了一家涉嫌批量生产医学论文的机构——MedChina。
《科学美国人》分析了100篇以上学术论文的语言用词,发现了令人担忧的证据:一些论文雷同到看上去像是工业规模大量生产出来、用以糊弄同行评审。那么这些存在雷同内容的论文来自哪里?文章指出,来自中国,其中有相当部分出自同一个地方。
今年11月,《科学美国人》通过一名会说中文的记者联系一家名叫“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的中国公司,这名记者假扮成购买科学论文的科研人员,MedChina向其提供了几十条科学“代售话题”和科学杂志“论文转让”协议,负责人还解释称,这些论文或多或少已经被同行评审期刊认可。
显然,需要做的只是小小的编辑和改动,而价格取决于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小,以及论文是否是实验性的或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得出。
面对记者的要求,MedChina负责人提供了“一种蛋白质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关系的荟萃分析”,并且保证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为3.353,论文署上记者的名字,价格是9.3万人民币。
问题论文多来自知名医学院
在《科学美国人》的调查报道中,还附上了一张百人名单。《科学美国人》对该名单的描述是:这是100篇玩“疯狂填词”游戏的论文(即论文中有一段或几段话与其他论文完全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就像玩填词游戏),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一定出自“论文工厂”之手,也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存在抄袭,但我们认为出版商有必要对其仔细审查。
《科学美国人》提到的这些问题论文作者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大学医学院、知名医院和研究所,这些作者中大部分并不是在校研究生,而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
《科学美国人》的这份调查仅涉及了中国医学界部分科研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职医生。这里就涉及一个医学界一直以来的问题,如何处理临床医生职称晋升过程中需要的科研论文问题。
现在医学界,从博士生毕业到教授职称评定,都已和“论文”这条利益链密不可分,这样的“需求带动产业”,在中医界也不例外。这在医学界圈内已经不是秘密。
据悉,SCI目前在全球四大检索系统中最为权威,发表SCI论文常被认为是科研水平的标志。但医院和院校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医生、教师、学生的业绩及其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催生了一批不会看病的医生和不善于讲课的教师,促成了学术腐败的蔓延。这其实是导向问题,看似量化的标准实际很不客观,但已烂透在这个体制里了。所以解决学术腐败,不比解决政治腐败简单。
“相似度检查”软件辨真伪
“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论文‘冠名作者’的市场。”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Central)负责科研诚信的副主任帕特尔说,“现在我们会调查并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美国人》联系帕特尔两周后,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他们发现了大约50篇被虚假同行评审者评估过的手稿。事实上,这些论文很有可能就是来自论文工厂。可以看到几篇论文的标题和作者,在风格和主题上非常相似,而且这些论文都是出自中国作者之手。
《科学美国人》列出的造假论文清单中,有4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科学美国人》最先识别的100篇论文中,24篇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的资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贴来自其他中国政府部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向《科学美国人》证实,这24篇论文随后被移交给他们的纪检监察审计局,该局每年会调查指控几百件学术抄袭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每年会采取数十场行动来打击学术抄袭行为,尽管代笔现象并不常见。”杨卫强调,基金会一直采取措施打击学术造假行为,包括最近安装了“相似度检查”软件来应对科研申请书中可能出现的剽窃行为。
杨卫表示,自从今年安装该软件后,在15万科研申请书中,自动检测出了几百例“大量相似”的文字。
MedChina官网简介称这是一家“创建于2008年、专注于为国内各医学机构提供医学论文翻译、润色、修改、选题、投稿及申请基金课题的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及沈阳皆设有办事处。” 虽然MedChina负责人接受采访称,公司只负责论文翻译,并不“生产”论文,也不提供为论文进行润色等服务。不过,该公司的官网在消息公开后已经无法打开,并删除微博、微信的所有信息。
“论文工厂”令中国学术界蒙羞
单从数据来看,中国绝对称得上“论文大国”。中国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已达数百万篇,且中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然而,“论文大国”绝不等于“学术强国”——那句“涉嫌造假的论文多数来自中国”就是证明。
“论文工厂”丑闻令中国学术界蒙羞,但这已不是中国首次因抄袭现象严重而引起关注。2010年,英国《自然》杂志刊文称“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就曾令学术界大为震惊;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关于学术抄袭的文章则称,在arXiv数据库中,中国学术论文涉嫌抄袭的概率为10.8%。
学术论文抄袭问题严重,与论文买卖的不良风气有关。此前有研究报告称,中国论文买卖的交易额在2009年就已达10亿元规模。而根据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的研究,在买来的论文中72%属于全文抄袭,24%为部分抄袭。这些批量生产出来的论文,稀释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力,更败坏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
不过,抄袭乱象并不是简单的学术道德问题,还可能牵涉科研腐败。比如,在《科学美国人》最先识别的100篇涉嫌抄袭的论文中,24篇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贴来自其他中国政府部门。有鉴于此,对于“论文工厂”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有关部门、机构恐怕需要更加重视。
从根源上讲,之所以会出现“论文工厂”这种怪胎,是因为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现如今,不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需要大量发表论文,就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评职称都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如果不达标,则会让前途和“钱途”都深受影响。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商业前景,让“论文工厂”应运而生。
知耻而后勇,在被《科学美国人》曝出丑闻之后,中国正好可以此为契机,加快治理论文抄袭和论文买卖的乱象。一方面,要善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及时发现可疑论文并展开调查,最终按图索骥对涉嫌学术不端的相关作者进行惩罚;另一方面,关键还是要改革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制定比论文数量更科学的标准。
当然,中国学术界的声誉是由每一位研究者共同维系的,也是由每一篇学术论文共同筑就的。在向“学术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有更严苛的外部约束,也需要每个人都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底线,从我做起,捍卫中国学术界的形象。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