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已经猖狂到了何种程度?犹记得2011年《医学伦理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在过去10年中,生物和药学领域至少有788篇论文被撤销。有些是因为学术不端,如伪造和篡改数据,而有些则是因为数据分析草率而造成结论错误。时间流转到2014年,论文造假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甚至越来越猖獗,可以用“大数量”和“惊世骇俗”来描述。
2014年度十大论文撤稿事件
1、要编写2014年度重大撤稿事件,就不得不提及从Nature杂志撤稿的两篇STAP干细胞论文。一些读者发现了这一研究存在某些显著的问题,两项研究的领导者小保方晴子最终无法重复出研究结果。尽管更早前Science杂志曾以存在大多缺陷为由拒绝发表其中的一篇论文稿,Nature仍坚持出版了这两篇论文,编辑们称未发现这些错误。小保方晴子的一位同事,本不应为所有学术不端行为负责的日本著名科学家笹井芳树在这一丑闻揭露后自杀身亡。
2、尽管这一故事发生在去年,但由于时间太晚未进入2013年的列表,且它的撤稿是发生在2014年: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一位前研究人员Dong-Pyou Han通过将人类IgG注入兔血液样本中,使得他的HIV疫苗看上去像似在起作用。Dong-Pyou Han现正面临刑事指控,爱荷华州立大学还被迫要偿还他的近50万美元薪水——这两者均为罕见事件。
3、自从一项调查揭示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的陈震远(Peter Chen)通过伪造专家身份,自己审阅自己的几十篇论文后。7月,SAGE出版公司从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JVC)撤回了60篇论文。据SAGE的审稿政策,作者投稿时可推荐审稿专家,但是这些被推荐的专家身份并没有被JVC审查,而自动被采纳。JVC的主编一直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退休物理学教授Ali Nayfeh担任,也因为该丑闻辞职。
4、一篇关于Facebook用户的心理状态论文在PNAS期刊上发布仅2周后,便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批评家指责这项研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研究并涉及了隐私问题和道德问题,因而违法了伦理规范。美国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评价说:“甚至是这项Facebook情绪研究的编辑也认为其令人不寒而栗。”
5、在已经发布了由随机文本生成器SCIgen生成的120多篇造假论文之后,两大出版社Springer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才发现错误。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Cyril Labbé搜集了2008年到2013年期间30多次会议论文集中的计算机生成论文,发现这种论文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有16篇,而IEEE则有100多篇。Labbé通过私人通讯方式告诉了两家出版社,出版社说现在已经删除了这些论文。
6、为了公众利益科学不过如此:发表在《非洲食品科学杂志》(Africa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上的一篇有关木薯的论文,作者迫于商业压力在一家公司声称论文有损其业务后撤回了它。
7、一项在2012年引发极大争议,于2013年被撤稿的研究今年重新露面。这篇由法国卡昂大学Gilles-Eric Séralini和同事们撰写,将转基因生物(GMOs)和大鼠肿瘤形成关联在一起的论文再度发表,根据该期刊的编辑所说这篇论文并未经过同行评议。
8、在对社会心理学家Jens Förster进行了近一年的调查后,11月其论文被撤稿。被控操控数据的Förster极力否认自己有不当行为。
9、干细胞研究今年多次登上Retraction Watch。在一个重大案例中,Circulation杂志出于不可靠的数据撤回了由哈佛大学一个心脏病专家小组于201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当前哈佛大学正在就此事进行调查。同样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关注事件。领先心脏病专家Piero Anversa和同事们以损害其职业前景为由对该机构发起了诉讼。
10、最后,是在本年度的最后几周里,Elsevier在确定研究人员Khalid Zaman伪造同行评议后撤回了16篇论文。
论文撤稿,谁应负责?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被“选中”的撤稿事件,大多是生物和医药领域的。但事实上,在其他领域,此类事件也层出不穷。虽然爆发出来的触目惊心,但那只是冰山一角。打到了少数大老虎(发表在高端刊物上的论文),却漏掉了大量苍蝇。这是因为很多垃圾杂志上的论文别人不读,也不跟着做后续研究,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懒得去理论而已。
出了事,总会有人站在风尖浪头。然而,对这类事件的反应,正如当初对肖恩造假的反应,体现了世态炎凉:那些造假的“始作俑者”本应担负起最大责任,但他们不是极力辩解说这是“不小心的错误”,就是强调“出现错误并不影响论文的学术观点”。而那些只知道“数数字”的单位领导,在出事之前狂吹“我们单位发了篇《科学》”,而出事之后怕影响自己的政绩和仕途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国内国外都一个样。令人不屑的是那些“从犯”:他们在投稿前抢着要分一杯羹,或者暗喜自己“被挂名”;而一旦被查出问题,却不是粗描淡写,就是说与他无干。出事之后,那些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都躲得远远的,搞起了冷处理。人们不禁问,为什么问题论文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编辑和审稿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一般以为,作者造假或者出现学术错误,应“文责自负”,编辑和审稿人都没错。不能没事的时候大家都皆大欢喜,而一旦“东窗事发”则怪审稿人。这是因为,审稿人的职责就是协助编辑,就该稿件能否发表提供自己的建议,并提出具体的技术性的、科学性的修改意见或评论。审稿的假设前提就是默认这份稿子是真实的,而不是造假的。如果审稿人发现造假的确凿证据,完全可以以此理由建议退稿。但如果没有发现,或者只是有些顾虑,往往无法放在台面上去质疑作者。这就好比在国外学术会议上,有的人把自己挂名的、以同事为主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去讲,说“我们做了这个、我们发现了那个”,你也不会站起来粗鲁地叫那个人界定自己的贡献,更不会跳出来问那个人数据是真的还是假的。更何况,很多情况下造假是难以发现的,这是因为作者往往比审稿人更知道自己论文的细节,审稿人虽然通晓这个领域,但是缺少具体的“上下文”,也没有义务在自己的实验室花时间重复了稿件的实验再提供审稿意见。
但仔细一想,审稿这个机制真的无懈可击吗?一般来说,好的学术刊物倾向于找资深科学家当审稿人,资深科学家也更愿意为好的刊物审稿。可是,那些日理万机的资深科学家往往没有很多时间详细检查论文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平时要么很少看文献,要么同时有好几个课题的文献需要看,自己也不做实验,不清楚细节。更何况资深科学家每天一打开电子邮箱就收到几十封信,甚至每周收到几篇稿子审,这怎么能好好审呢?还有的科学家叫学生代理审稿,经验不丰富的学生难免不出错。吃不准的就让作者大修改“放水”通过而不是退稿,防止错杀无辜嘛。“反正我又不是作者,出了问题作者自己会负责的”,很多人这么想。而蹩脚的杂志叫不动明星科学家,只能叫尚未成名的基层科研工作者,甚至叫研究生审稿,很多时候稿件内容和审稿人的专长关系不大,因此出错就难免了。而编辑呢,一看到新潮的、能够引起轰动的稿件,或者被作者“花好稻好”的投稿信吹得神魂颠倒,而把稿件给了作者的朋友或者常常“高抬贵手”的人审稿,在收到修改稿时不是仔细斟酌甚至发回重审,而是急匆匆地追求新闻价值而抢先发表,这是不是也该检讨呢?
科学总是在自我纠正中前进的。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对于作者来说,要自律。当你在得到“惊人”的实验结果而急着想制造新闻的话,多想想数据可靠吗,解释正确吗。很多时候,即便数据可靠、解释正确,因为缺乏对自己工作的客观认识,缺乏对“上下文”的了解而夸大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例如号称是首次报道,但其实类似的东西早就被别人报道过了。
对于编辑来说,应该把稿子送给真正的第一线专家、真正研究这个课题的“小同行”审稿。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审稿人梯队,不但有资深科学家把关,还有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只有长期接触审稿,才能审得好。
对于审稿人来说,如果你没有能力审稿,或者没有时间审稿,不要审稿。如果有顾虑的,告诉编辑。但往往审稿人怕拒绝审稿丢了面子或者害怕下次投稿编辑给他另类处理,而勉强地接下了审稿任务,其结果不难想象。
那么,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上上下下,人人都说自己压力很大,人人都在被“心魔”拿着刀在追赶:研究生、博士后害怕出不了好文章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当上助理教授的青年科学家怕出不了文章,五、六年后拿不到终身教职;而拿到终身教职的科学家害怕发表速度慢而被同行“舀光”了,害怕因为没有在高端学术刊物发表文章而拿不到经费、交不了帐。
人人都被“驱赶”着:科学家被资助机构“驱赶”着,被考评和升职“驱赶”着;学生被老师“驱赶”着,被威胁说得不到好结果就不能毕业;而大学,也不幸地被各类“排名表”上的论文统计数据“驱赶”着……如果科研工作者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如果“驱赶”再少一点,他们就更不容易往“火坑”里跳。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