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要想当好一个医生不容易。要求看病细心、经验丰富,临床经验一流,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做科研,发文章。以论文定职称的评审制度让许多医生感到压力山大,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做论文的医生不在少数,而因为论文而荒废临床的医生更是比比皆是。好医生的标准应该改改了。
目前的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如此畸形的医疗界现象已然成为常规,医生们在一起讨论的是如何发到SCI的文章,这样下去造成的结构就是医生正在一步步偏离医者看病救人的本质。
根据业内人士对于1928 名来自三甲医院医护人员关于发表论文看法的调查显示,78.63% 的医生表示发论文就是为了晋升职称。28.01% 的医生认为其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为了申请课题,而只有22.30%的医生选择发表论文是为了科研兴趣。
为了晋升职称而发表文章,这个目的很明确,但是,想要做到却不容易。晋升职称对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有824名医生表示,晋升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必须要SCI论文,其中,38.87%的医生表示晋升副高级职称需要2篇SCI论文;85%以上的医生表示晋升高级职称要求2篇及以上SCI,29.21%的医生表示其医院还要求5篇以上的SCI。不但如此,发文章对于影响因子的关注度更是业内判定论文的质量优劣的标准。如此高的要求,医生们只得感叹压力山大。
此外,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表示他们完成一篇论文平均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46.73%的医生表示没有时间去完成,而52.23%的医生表示他们在论文写作中找不到选题或切入点。另外,没有课题、没有经费、不懂科研设计等方面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而表示没有问题的医生只占到2.13%。
诚然,临床之外,科研对于医生的发展和进步同样重要,然而,超过三分之一的医生认为发表论文并没有对提高医术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国论文与职称挂钩,而职称直接与薪资等挂钩,论文是晋升职称的必要指标。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让许多医生表示发论文是身不由己。
于是乎,科研不再严谨,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的学术界充满了造假、抄袭、明争暗斗和腐败,唯论文至上带来的恶果已经浸透整个医疗界,这无异于逼良为娼。2013 年六月 PLOS ONE杂志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从2003年到2011 年,中国meta分析文章的增速比美国快16倍。我们不禁要问,不发论文就不是好医生了吗?好医生的标准到底是医术的高低还是论文的多少?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非教学医院的医生并不需要搞科研、写论文,即使在教学医院,如果临床医生不需要承担教学任务,不想搞科研,就可以不写论文;如果想搞科研,则会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和资金支持。据纽约一家教学医院的医生介绍,除了专门搞科研的学者,他的医生同事一年中可以申请几个月时间去专心搞科研,这一切都是出于自愿,而不是强迫。
我国当前在医疗卫生领域通行的职称评定办法需要尽快改革。一些地方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去年,安徽省卫计委出台一项新政策:调整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与医疗安全以及动手能力。而深圳也推出从多个方面考核和评定医务人员。这些政策令人欣喜,希望相关的改革能尽快推行,让医生能回归医者的本质,看病救人,而不是天天苦恼论文。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