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为何魅力不在?
2015-02-16
421

在任何一个国家,医生都意味着高学历、高收入、高水平,但医生这个职业在我国却是一个反例。为何医生职业在我国逐渐丧失吸引力?长此以往,试想一下,20年后,谁来为我们做手术?谁来看病?30年后呢?

读医热情为何消退?

1、社会大环境

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医学院校已发出警告:这些信息会导致选择报考医学院的人数减少;学医的毕业生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教育部去年3月下旬公布的研究生考试复试国家分数线显示,医学类分数线连续3年保持每年5分的降幅。据统计,在过去5年间,60万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员仅有1/6选择在医疗机构就业,也就是说有高达50万的医学人才放弃从医。

医学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对职业价值有着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但随着执业环境的恶化,现在医生子女多不愿从医。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78.1%的医师不愿子女从医,比2002年调查时的53.96%有明显上升。2013年发布的历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也显示,在高考状元最青睐专业的排行榜上,医学专业位列第13位,仅有17名高考状元选择学医,占状元总数的1.2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22名状元选择学习经济管理,占状元总数的37.85%。

“在台湾,只有最顶尖的0.5%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医学院系。”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副教授廖世杰说,医学排在香港考试状元最青睐专业的第二位。

在美国,如果不是最顶尖的学生,医学院校根本不会考虑录取。不仅是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即使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非洲,医学院也是精英学生的“专利”。

2、医疗小环境

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并不能简单地用职业环境恶化来解释。事实上,中国医学生的路越走越窄,让很多家庭看不到好出路,才是“读医热情”削减的真实原因。

在很多国家,考核医生们的主要因素是职业资格级别、工种风险与压力、实际工作量等,并由此确定医生收入。但在我国,医生收入由医院级别、城市级别以及职位级别等因素决定。如同样是内科主治医师,在低级别医院,工资水平可能仅为两三千元;而在三甲医院,则可能会超过一万元,差距非常明显。

这种情形下,高级医院成为医学生们的向往之地,其直接后果是:高级医院只能设置越来越高的门槛招收医生。多数普通医学毕业生只能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或边远地区从医。然而,这些职位的吸引力实在有限:领的是低薪,学不到什么本领,还要面对同样糟糕的医患压力。这是多数医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去低级医院或者边远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生要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几乎不可能;年轻医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夜班、节假日值班的主力军;既要应付忙碌的住院医师工作,又要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写论文、出成果;买房、结婚等生活压力更是非常现实。

大部分同学在临床实习期间,逐渐减退了当医生的积极性。

有医生说:“工作累点儿倒没什么,病人家属不理解是最闹心的。在患者及亲属眼里,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治不好病人,责任全在医生。不仅每天要面对凶神恶煞的眼神,有时还要遭遇拿着录音笔、摄像机来对证的情况。”

优秀学子从医热情的降低,应该引起社会的深思。这几年教师职业成为热门,不是因为免学费,而是老师的地位、收入提高了。医学也一样,能否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关键在于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

重塑医生的人文精神

其实,医学的作用是有限的。正如镌刻在美国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当下,经济发展快速,患者普遍比以前富裕,从而对医护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医生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时常去安慰病人。日常诊断中,有些医生每天可能要接诊70~80个患者,每位患者只有5~6分钟的问诊时间,沟通不足也加剧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不满。

当前,医患关系逐步从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面对新型医患关系,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加快转变思想观念。要做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希波克拉底誓言》和《黄帝内经》为人类打开了医学伦理道德之门,“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如今,医学教育出现“技术至上”的趋势,相比技术与知识,高等医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相对薄弱。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走到今天这个尴尬地步,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扭转这种局面,除期待各方共同努力外,医务工作者应首先重塑人文精神,重视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自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何改变现状?

医改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医、医学生们不后悔学医、医生们得到更公平的认可并在薪酬待遇上有所体现。但要实现这一步,并不是靠多建几所大医院就能够达成的。

要想改变医生职业吸引力减退的现状,首先要打破医疗资源的“马太效应”,改变只重视大城市、大医院卫生建设的现状,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在医生收入分配上,政府须进行调整,使同样职位的医生,即使所在医疗机构级别不同,也能获得同样的报酬待遇。同时,对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医生,更应该给予额外的奖励,使其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

其次,医学教育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让更多学校获得国际认可。并且对医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培训,确保医生质量。使同样病情的病人,无论是在哪一级别医院就医,找哪一位医生看病,都能得到同样满意的结果。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