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本该“亲密”的医患双方重拾信任?
2015-04-20
280

不知从何时开始,医患之间有了“信任缺乏症”。而且,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这些“社会性积怨”,很容易让患者产生一种对医疗行业的集体审判,和因失望而产生对医生的迁怒。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党委书记、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孟馥看来,医患关系本该是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下面我们来听听她的独到见解。

不仅要看到病 更要看到病后面的人

不久前,孟馥遇到了一位情绪急躁的病人,候诊时就在走廊里与护士起了冲突。

见病人走进诊室时一脸的不悦,孟馥问道:“您刚才为什么和护士不开心?”病人说,他觉得护士对病人们的态度不公,对有钱的态度好,对没钱的就差,他心里气不过,就吵了起来。

“可是,在短时间里,护士怎么知道你有钱没钱呢?”病人答不上来,他说,自己总觉得身边有许多不公平的事。

见病人的名字里有个“野”字,孟馥便与他聊起名字的来由,病人说父母随便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意思就是让他像野草一样随意生长。继续聊下去,孟馥得知,病人的母亲在生产时因为大出血而去世,父亲心里总觉得是医院的过失。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医院有一种抗拒和敌意。

了解了这些情况,孟馥便理解了为什么这位病人对医护人员带着一股怨气。

她说:“每一位病人其实都是某种疾病(心理或者生理)的载体,但这个载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而是一个一路走来的人,他从自己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里来到医生的面前,所以医生的眼里不该只有病,而看不到病后面的人。”

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孟馥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许多看似纯粹的身体疾病,其实都有一些身体之外的因素,比如最常见的感冒,大家都会认为是最近抵抗力下降导致的,可是抵抗力为何会下降?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可能是跟家人产生了矛盾,又或许是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总之,当人与周遭环境的协调适应出现问题时,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以疾病的方式呈现。

当医生面对一个情绪不佳的病人时,如果能够意识到病人可能正在面临着各种困境和难题,也就能够有助于理解和接纳患者的坏情绪,并去应对、转化这些坏情绪而非想办法躲避或者防备。

医患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

在孟馥看来,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技术关系。通过多年来对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她逐渐发现,病人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往往与他从小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雏形以及人际互动模式有关。

有些病人对医生带有“天然”的防御心理,甚至怀有敌意,可能和他成长在一个无法带给他安全感的家庭环境里有关;有些病人特别容易和医生产生矛盾甚至起冲突,可能和他的家庭从小给他一种压抑感有关,为了挑战权威,他就会不自觉地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甚至是攻击的行为。

一个人在家庭中最初的人际互动模式对一生都会产生影响,在一般的社会关系中可能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当人进入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比如恋爱、婚姻时,这种最初的模式就会不自觉地呈现出来。

医患关系也是一种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恋爱与婚姻般的亲密,但也确实可以用亲密来形容。孟馥说:“每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生、老、病、死大都是与医生一起经历的,当病人走进医院,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医生,这就是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在这种特殊关系中,病人对医生的期待比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期待高得多,病人在医生这里希望获得安全、温暖和治愈,就跟孩子受伤了会寻求父母的帮助是一样的。所以当医生有丝毫怠慢和冷漠时,病人的心里一定非常不好受。

这种期待对医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一位医生每天不仅要面对复杂的病情,要调动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承受病人的种种期待,面对各种负面情绪的涌入。一旦医生的情绪调控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影响和病人的相处,也就容易形成职业倦怠,激发医患矛盾。

孟馥说,她希望医生和患者对这份特殊关系都能有更多理性的认识,这样医患关系也就有了改善的空间和基础。

医患之间如何建立信任?

当医生理解了病人的情绪、理解了病人对自己的期待后,该如何获得病人的信任?这是孟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现在有不少病人抱怨,找医生看病就像找机器看病,医生总是动不动就开出一大堆检查化验单,而不愿意好好听自己说两句话,有时候甚至看都不看病人一眼。

“这其中固然有就诊病人太多,医生看不过来的客观原因,可是从主观上说,医生往往在忙碌中忽视了一些本不该忽视的基本环节。”孟馥说,“过去的医生都强调望、触、叩、听,这不仅是医生最基本的医疗技能,更是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的重要仪式。”

当医生将听诊器在手里面捂一捂、暖一暖,放在病人的身上,仔细地倾听他的心跳时,病人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并不急着开检查单,而是通过仔细触摸,就大致判断出一些常见的疾病。病人把生命托付给这样的医生,怎么会不放心呢?而有了这种信任甚至崇敬感,才会有良好的就医依从性。

现在不少医生感叹病人的依从性越来越差,给他开了药他也不吃,让他来治疗他又不放心,还要去其他医院再查。其实,依从性来源于医患之间信任感的建立。

而当病人产生了信任,愿意很好地依从医生的诊断和遗嘱时,医生也会从中获得最大的职业认同感,医患之间就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构建医患的信任关系,很多人开出了不同药方,比如改变以药养医制度,比如为医德建档,比如确保病人就诊时间……应该说,这些药方不同程度地会促进医患矛盾的缓解,但都可能无法“药到病除”。事实上,要从根本上修复医患关系的裂痕,还应对医患关系的现状准确把脉,进而重塑两个群体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媒体调查最新的医师执业状况,说是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看来,医生这一群体也渴望更多人理解。医患关系似乎陷入一个难解的困境,双方都有一肚子苦水,但医患关系究竟“恶化”到什么程度,是否意味着我们为此类纠纷开通的解决渠道完全失效?在没有实证调查和统计数据印证的基础上,仅根据个案而作出判断或提出对策建议,都可能是轻率或误导的。

创造更多的沟通机制,对当前医患信任关系的改善和重塑,可能是剂“惠而不费”的良药。我们有这样的生活常识:一位并不专业的大夫,如果能够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并耐心解释病理及用药方案,往往会被患者视作“好医生”。可惜的是,现在医生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但常忽略与病人之间的沟通,甚至面对病人的知情诉求,以“讲了你也不懂”来回应,加剧了医患关系的裂痕。有医生表示很怀念非典时期的医患关系,那时候医疗条件并没有现在好,但医患关系却形同鱼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危难中的守望相助、并肩战斗,令双方增进了沟通信任。

在任何国家,医患之间都不可能没有纠纷和冲突。实践表明,化解这种纠纷和冲突,根本上还依赖于有一套取信于民的诉求表达和纠纷解决机制,将激烈的利益冲突导入理性平和的法治渠道。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