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医疗纠纷发生后,无论患者还是医院都需要有直视它的勇气,需要做出理性的应对。纵观目前的医疗纠纷报道,多见患者替自己喊冤的声音,却很难听到医院方面的声音,哪怕这声音不是为自己辩护,仅在澄清事实。然而,就连这样的声音都没有。在信息媒体发达的时代,医院集体失声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医疗纠纷的“着火点”变得更低,暴力伤医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固然存在医生的疏忽,但是也有一些是因为患者缺乏医疗常识,或者医生被误解造成的。在许多医疗传媒事件中,患者能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自己维权,而医院和医生却默不作声。大众需要得知事情的真相,而医院和医生却主动放弃“自白”的机会,只会让误会来的更深。医院和医生不愿发声究竟有何隐情,我们一一来剖析一下。
对媒体的不信任
媒体的职责是让公众明白真相,帮助民众监督社会。但是,毕竟媒体也存在商业性,其中不免充斥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的倾向性报道。再加上医疗机构不愿与媒体主动沟通,总给媒体造成刻板的印象,失实报道就在所难免,而这又反过来加深了医疗行业对媒体的不信任。实际上,这些引爆舆论场的医疗媒介事件大部分是能够避免的,可以通过及时介入、充分沟通避免不实新闻的出炉。但很可惜,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当事人并没有为自己“主动放弃话语权、主动葬送真相”的错误应对方式引起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医院管理者选择抗拒、排斥媒体,使得与媒体的关系处理进入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希望早点息事宁人
在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领导希望维持自己的功绩,医院希望维护自己的名声。出了医疗纠纷事件,医院出于自保,总是希望矛盾不要再激化再升级,加之来自政府或一些部门的压力,所以在一些事件的处理上,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缄其口、息事宁人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然而,医院的这种“迫不得已”的做法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严重伤害医院的公共利益,伤害了医护群体和患者群体利益。
注重公众情绪 忽略员工情绪
医院注重自身形象、安抚公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却对超负荷、人身受攻击的员工的权益和情绪不予重视,从长远来看这对医院本身的发展示不利的。因此,院长必定要转变思维,需要管理者了解员工、体恤员工、疏导员工,在这类舆情的处理上一定要多一份人文关怀,多给员工信任和信心。
说出真相会引火烧身
有院长认为,忙好业务抓好管理是医疗机构的本职任务份内事,但对舆论应对工作一方面觉得是分外事,另一方面觉得缺乏舆论应对经验,也不愿意参与媒体的事情。有些医院认为舆论引导和发声时上级主管部门的事,如果自己一旦出头说话,万一对着媒体说错了话,那压力不仅来自媒体,还要受到领导的批评。在应对过程中,不少院长认为要等所有的问题都搞得水落石出方能说话,这也是危险的,因为在等待真相的真空期,极易滋生谣言和不实报道。但作为一院之长,一个及时积极诚恳的态度就可以让不良情绪在初级阶段慢慢削减。
在新媒体时代,舆情可能在数小时内就引爆整个舆论场,主动放弃话语权是大忌,这对医院和医生来说也是一样。实际上,医院和医生主动发声可以打破媒体话语体系和医学话语体系之间存在有天然的专业屏障,及时纠正有违医学常识、医疗常规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的导向。同时,还将有利于本医院的品牌推广,最终改善整个卫生行业发展的舆论环境。所以,院长们要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应对媒体的实战能力,培养与媒体的沟通能力,这是一堂必修课。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