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法国小伙离世捐器官救4名中国人
2015-02-27
425

22岁的法国小伙来中国学汉语,没想到在除夕前的那一天发生了意外,再也没有醒来。远在法国的父母赶来中国见他最后一面后,决定捐献所有能用的器官。2月24日晚上8点,法国小伙小奥(化名)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两个肺帮助了4名身处绝境的患者。他也成为首位在浙江省捐献器官的外籍人士,这件事情经媒体曝光后感动无数人。

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们来见儿子最后一面

法国小伙小奥出生于1992年,身高1米8,典型的欧洲帅哥。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今年年初他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学程是5个月。适逢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小奥很开心,但没想到,2月17日,和朋友外出游玩的他却遭遇了意外,导致重度颅脑外伤。

事情发生两天后,小奥的父母和哥哥飞到了杭州,这天是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一。看着病榻上陷于昏迷的儿子,小奥的父母很难受,在了解到已经没有救治的希望时,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捐献儿子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

2月22日,浙江省红十字会的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得悉这个消息后,工作人员曹燕芳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小奥父母的表现,让我感受到国内外在器官捐献观念上的差异。”全程参与这起我省首例跨国捐献的曹燕芳感慨地说道。

省红十字会协调员曹燕芳问他的家人,小奥生前是否表达过器官捐献的意愿。他的妈妈说:“我儿子是个善良的人,我们都认为器官捐献是一件好事,我相信他会跟我们有一样的决定。”

捐出一对肺、两个肾和一个肝脏

在大多数中国人还沉浸在春节氛围中的这几天里,小奥的家人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陪着他度过了最后的日子,一家人最纠结的事情,是什么时候进行器官捐献。

大年初四(2月22日)这一天,小奥在医院里已经接受了三天治疗了,从法国赶来的爸妈和哥哥联系上了浙江省红十字会,他们的要求很明确,要将小奥的器官捐献出来,“所有的器官都愿意捐献。”在小奥的家人看来,捐献器官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家族里就有人曾接受过别人捐献的器官,一直健康地活到现在。

“我们希望能将他送回国,和亲人都见上最后一面,再捐献出器官。”在最初的几天,小奥的家人提出最多的就是这个心愿。但对于只能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的小奥来说,这一点很难做到,从中国飞往法国的飞机,至少也要十几个小时,很容易因为路途的颠簸出现危险。

“如果在飞机上心脏停止跳动以后,是不是就没法捐献器官了?”小奥的妈妈这样问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曹燕芳。没有一点犹豫,小奥的爸妈就否决了自己的想法。“一对肺、一个心脏、两个肾、一个肝脏,可帮助多少个人?”小奥的哥哥问曹燕芳。在他们看来,孩子的生命救不回来了,就要多保住小奥的器官。

在这两天时间里,这家人向曹燕芳重复询问了四五遍类似的问题。曹燕芳能明显感受到,这家人在这段时间里最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让小奥的器官帮助更多的人。

深沉的告别方式,打动了现场每一个人

2月24日晚上,小奥心脏停跳。他的一个肝脏和两个肾脏,在浙大一院移植给3名处于绝境的患者,两个肺被送往无锡,移植给另一名急需移植的患者。所有的被移植者,都是通过国内器官捐献平台,进行配对后,速配完成的。

完成器官捐献后的小奥,被缓缓推出手术室,妈妈走上前,轻轻掀开被子。当看到儿子穿着身前最喜欢的衣服,衬衫被妥帖地系在牛仔裤里时,他们向所有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而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都落泪了。妈妈解开小奥衬衫的扣子,吻了吻他的脸和心口,抱着儿子的脸,轻轻地说了一段法文,轻柔而深沉。

“就像送孩子远行一样,没有哭天抢地的痛苦,这种深沉的送别方式,一下子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曹燕芳说,当她把捐献证书和奖章递给小奥的父母后,他们就像抱着孩子一样,将这两样东西紧紧地贴在胸前,非常珍视。“小奥的哥哥说,很感谢中国的医护人员和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全家完成了器官捐献的心愿。”曹燕芳说,他们婉拒了所有小奥身后事上的帮助。

我国每年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 观念待普及

小奥一家对于器官捐献的态度,让许多医生深有感触。据相关数据显示,欧洲国家器官捐献的比例是每百万人口中有大约20至30人会在身后捐献器官,西班牙高达35人,法国高达23.7人。在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1人左右会捐献器官,而浙江居全国前列,为2人左右。

在法国,只要车祸死亡者没有特别声明,都视为同意捐献器官。澳大利亚的驾照持有者约80%都愿意签署相关协议。而在美国,很多人生前即根据器官移植和捐献法签署协议,死后自愿捐献器官,并在器官移植中心留有血样供配型用。这些签署协议的人,如果患病需要移植器官,也相应享有优惠待遇。美国还建有独立、统一、公开的“器官获取与移植网络”,患者和“供体”的信息在该网络系统中均能获取,患者等待人体器官的排序也是公开的,且接受公众和卫生行政部门监管。

器官移植是拯救和延续生命的一种特殊方式,但供体器官的短缺限制了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和延续。有人担心,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供体器官来源后,器官移植将会陷入高度紧缺。

一个广泛引用的数据是,我国每年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移植,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士比较少。不愿捐赠器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担心器官使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甚至担心无偿捐献的器官会被拿去牟利。因此,建立“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以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分配器官是打消这些顾虑、促进人们捐赠器官的最好做法。

我国供体器官短缺或适宜于移植的器官短缺的另一个原因是,脑死亡观念尚未被人们广泛接受。2003年,当时的卫生部颁布了《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和操作指南》,但公众容易把脑死亡与植物人、安乐死等情形混淆起来,因而脑死亡标准始终未受到广泛认同。即便捐赠者生前有意愿捐赠器官,家属一般也不愿意在他们还存在呼吸或心跳但又是脑死亡的情况下被摘取器官。

为此,现在我国实施了器官移植的三种标准,即脑死亡、心死亡、心脑双死亡。这三个标准由神经科与重症监护医生等经过严格训练后判定,根据器官捐赠者家属的认可选择其中之一,当然供体器官的质量以脑死亡后摘取的器官为最好。

当前,我国的器官移植观念亟待普及。只要方向正确,制度合理,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捐赠器官,也就有更多的生命会得到拯救和延续下去。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