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药回归还需医改助力
2015-02-27
521

说到经典老药,相信每个人都能列举出一些,心中都能回味出一段带着淡淡苦味的温馨记忆。不过,在全国许多地方,一些质优价廉的低价药供应短缺,已经成为常态,甚至影响到医院的临床治疗。经典老药为何“一药难求”?它们如何才能“回归”?

低价药鼓励政策效果不佳

低价药不见了,最直接的原因是“无利可图”。由于低价药的售价不高,利润也比较低,因此无法从流通环节中获利,市场采购的积极性也降低。对于生产厂商而言,低价药的市场价值自然也就不大,因此就会减缓甚至停止生产。

为了改变低价药难觅的现状,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放松对低价药的价格管制,取消283种低价西药、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以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同时要求,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根据公开的清单,被取消限价的药品包括红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常用、廉价的药品。

这些政策出台后,一度有人担心,会不会这些药回来了,但是价格也涨上去了?有专家对此专门作出解释:即使一些药品因原辅材料上涨需要调整零售价格,价格变动也是可控的,而且医保对低价药品报销标准比较高,基本不会增加患者负担。合理调整低价药品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的使用,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医药费用下降。

不过,到目前为止,低价药鼓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好,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但仅从生产环节入手还远远不够。

低价经典老药为何“一药难求”?

导致药品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材料产量减少、原料药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有部分药品用量小、临床需求不确定,使产需难以有效衔接的问题,还有临床用药更新换代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质量标准提升和原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生产线要求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低价药品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招标压价及零售价格不能灵活上调的影响下,低价药品生产供应意愿下降。

受“以药补医”的影响,医院缺乏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也导致部分常用低价药品出现临床脱销断档的现象。

打通经典老药回归最后一公里

要让低价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深化医改,让医院愿意采购、医生愿意开方,将生产、销售、使用整个环节打通,才可以解决经典老药难重现的问题。

2014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其中就提到: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常用低价药品使用量,并将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此外,通知还要求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节约成本、优先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加快公立医院“医药分离”、消除“以药养医”的进程,将医院及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分离,让低价药更快、更多地走进医生处方中,进而打通经典老药回归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