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授周其仁眼中的宿迁医改
2015-03-19
653

“明星”官员被查,如何看待宿迁医改成了最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 “卖光公立医院”的宿迁模式业界颇有争议。对于宿迁医改,著名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又怎么看?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当时的宿迁医改为何卖光了所有的医院?卖医院的收入又用在哪里了?

对于这个问题,周其仁曾经在2006年其发表于《经济观察报》上的文章中写道:“卖光”的事情在地方国有小企业改革中也出现过,主导山东的“诸城模式”的官员陈光就是这样。而宿迁医改时,宿迁地区的主政人是仇和。从仇和那里了解到,当时宿迁实在穷,财政投给医疗的钱杯水车薪,一点也不管用。卖医院的收入就投入在防疫和公共卫生上。

周其仁说,在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组提出报告称“我国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失败”。接着,卫生部高官连续发表谈话,宣布医疗改革将以“政府主导”为基本方针。在这样的大气候之下,宿迁医改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过了还不到8个月后,舆论就出现转机。3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报道“江苏宿迁首次回应卖光式医改”,系统报道了宿迁医改以来大量鲜为人知的实情,并为宿迁医改讲了公道话。报道说,“过去公立医院沉积的许多弊端,的确在这场‘私有化’的进程中得到明显根治”。

这当然不是断言宿迁医改已经大功告成。相反, “无论是宿迁方面或者是相关专家、官员,还没人敢断言宿迁医改真的就能彻底根治中国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如宿迁卫生界一位人士所说,‘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摸索’”。

三天之后,权威的《新华网》对上诉长篇报道发表评论。其中对于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和医药分家的‘四分原则’进行了肯定。

但是,宿迁医改自从发起之日起就一直争议不断,其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李玲教授还对于宿迁医改专门做了调查,并出具了署名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的《江苏省宿迁地区医改调查报告》。

周其仁认为,李玲本身就是主张“政府主导”医疗模式的领军人物。而且她的团队出具的这份调查报告疑点颇多,周其仁用“大失所望”一词总结了他对这份报告的读后感。

周其仁认为,该报告的问题在于作者带了太过明显的先入之见。调查者对于 “只有政府主导才能解决医疗卫生问题”的先入之见偏爱至深,而验证工作的规格却过于大意和马虎了。比如,报告引用的数据大多为二手资料,并对数据的出处也并未明确交代。而且在未做任何经验性验证的前提下,就妄下结论。

一年后周其仁亲自去宿迁考察,并发文《宿迁医改的普遍意义》。其中提出了宿迁医改的普遍意义。他认为,宿迁的办法,是庖丁解牛,即对大而无当的政府职能进行分解,区别哪些非由政府承担不可,哪些可以也应该由民间、企业、非政府主体来承担。具体到医卫,就是把办医者和管医者分开,把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分开,把医疗服务机构与卫生防保机构分设。这也就是著名的宿迁医改的“三分”准则:“管办分离,医卫分策、医防分设”。

宿迁医改可以作为一个案例供全国的医改参考,周其仁讲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宿迁市卖掉公立医院的缘由,既为政府集中有限财力办公共卫生,也为行政当局“不当运动员而当裁判”。

第二,即使在宿迁这样的落后地区,政策对头,可动员的社会办医力量就非常可观,这不但表现在原公立医院整体以远高于账面净资产的价格转让,表现在转制后的医院普遍增加了投资和设备扩充,而且也表现在新设医院和医疗服务机构的显著增加。整合起来,2006年全市医疗卫生资产20.4亿元,是改革前2000年初的4.12倍,其中非政府机构的资产13.71亿,占67%。

第三,开放准入的竞争环境,加上必要的“裁判”监管,医院服务的品质和技术水平得以提升,服务项目得以增加,费用得到控制,综合表现就是区内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上升,原先外出的医疗需求回流。

第四,政府盘活医院资产的财务收入,悉数进入专项基金,全部用于公共卫生的开支。今天,宿迁市的卫生防保资产,已从1999年的4100万元,增加到5.97亿元,新建、扩建了五大中心,显著增强了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

第五,在全部乡镇分设卫生院和医院,前者是政府投资、用财政预算保障运转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径,将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庄;后者是承担一般医疗服务的民营机构。

第六,政府增加了用于医疗保障的开支,特别是完成了90%农村的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并适当提高城镇职工医保的水平和覆盖范围。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