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2015-08-27
531

自2009实施新医改以来,坚持政府主导,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一直是医改的主基调。但是,新医改6年,不但没有实现公益性,反而出现新的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及种种腐败乱象。因此,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医改的思路。医改不成功到底是政府的责任还是市场之过?是应该继续加强政府办医,还是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办医,未来政府只做补充?

选择哪条路线的标准

不管选择哪条路线,为中国最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都应当是唯一的目标,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

两条办医路线 来自专家的声音

以李玲为代表的北大医改组认为,应加强政府主导,恢复公益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给公立医院投钱,给医生发不低的工资等,核心思路是政府向卫生领域的供方投入。

但是,太多的专家们并不同意李玲的观点。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主导的是筹资这块。在提供医疗服务这块,不但不应该主导,而且应该是往后退。这一类专家的医改思路大体是,政府加强对筹资的主导,政府减少对医疗服务提供领域的直接干预,对医疗服务进行第三方购买,并进行相应的以市场和谈判为基础的价格决定机制和费用支付制度。“政府更有效率的,政府做;市场更有效率的,让市场来做。”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张炜这样说道。

张炜还指出,在城市只有采用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优秀的医院才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可以不提市场化,但我们必须要促进竞争。最近10年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医疗服务可以测量,所以通过购买能够形成有效的竞争。

但也有很多专家并不认同竞争的观点。北大的孙东东教授就如是说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竞争问题。如果让医院放开竞争,费用会更高。医疗行业不同于贸易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市场经济也不等于市场社会。”

建国以来我国的医疗实践经验

可分成三个阶段:前30年、后30年和新医改6年

1949~1979:纯政府办医。计划经济。纯政府办医,造成医疗资源短缺,且政府包养不起那么多公立医院,不可持续。

1979~2009:政府办医,社会补充。继续执行计划经济,但政府已经包养不起公立医院,被迫允许从服务中收费,于是,政府办的公立医院追逐经济利益无法控制。有政府垄断市场,社会办医进不来,活不了,长不大。公立、民营都不能解决没有公益性与医疗资源短缺,造成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

2009至今:接着是6年新医改,实际就是用各种行政手段控制公立医院逐利性,实现公益性,不但没控制好,反而出现新的乱象。6年来,地方上也有个别“社会办医,政府做补充”试点,但大部被政府强行禁止。

政府办≠公益性

人们一直认为,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就是公益性医院,一定具有公益性,民营医院一定不具有公益性。多年实践证明,公立医院并没有公益性,公立医院不公益,挂羊头卖狗肉。6年医改企图控制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实现公益性,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到。现在的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一样,都没有公益性。实践证明,有无公益性,与医院是谁办的无关。

其实,追求经济效益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是好事!如果存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对全国所有大小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不分公立民营,没有远近亲疏,只看为病人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让服务质量提高,价格降低,会对患者有利!这才是真正的公益性!

除医疗行业外,我国各行各业都已经放开。北京大学教授周子君说:“改革的方向就得是慢慢的放开,这是正常的,以前那么多部委,管那么多机构,管那么多企业,最后不是全放开了吗?”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