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公立医院的六大痼疾?
2015-04-08
565

医改六年了,公立医院改革到底改了什么?其实公立医院的体制弊端非常明显,可不知为什么,医改一直回避体制改革,总是讳疾忌医。公立医院到底有哪些痼疾?又该如何“治疗”?

痼疾一:公立医院太多 政府养不起

中国公立医院数量堪称世界之最,政府实在养不起,只好“发展靠国家,人员薪酬靠自筹”。医改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力度,但仍然不足10%,90%需要医院从服务中收费,迫使公立医院商业化,公立医院不再具有公益性。政府又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医院多收费,结果,限制与反限制形成持久战。

痼疾二:铁饭碗体制

铁饭碗体制不能调动积极性,计划经济时代已经尝够苦头,那时各行各业全部是公立体制,人们出工不出力,土地不打粮,工厂不出产品,物资极端短缺,全国挨饿,买东西凭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如今,医疗行业仍然坚持公立体制,调动积极性靠拿回扣,结果回扣泛滥成灾,公立医院失去公益性。医改中,有人为了强基层,搞“公立村医”,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村医反而没了积极性,推诿病人。患者都奔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花了钱强基层,结果事与愿违。

痼疾三:公立医院资金流失何时休?

公立医院资金流失严重。公立体制是腐败的温床,医疗资金多流进腐败黑洞。公立体制由多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在干部任免、人员聘任、人事管理、投资管理、工资管理、职称管理、价格管理、采购管理、基础建设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权利寻租。公立医院犹如唐僧肉,谁都想吃,成为资金流失的无底洞。不管政府如何加大投资,总是亏损。

痼疾四:行政化管理不适合医院

如果单从医疗角度看,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可以行政化管理。但医疗捆绑医药,医、药分不开。医药是贵重商品,医疗成果处处表现为货币,每年中国人花在看病方面的钱成天文数字,所以公立医院不是事业单位,是经济单位,是企业。行政权利渗入经济领域,必然出现以权寻租,腐败丛生。医院是经济单位,应该用经济管理办法管理,不能行政化管理。

痼疾五:公立体制造成基层看病难、高层看病贵

公立体制就是一个等级制度,越往上待遇越好,“三甲”的虹吸现象无法避免,让基层留不住医生。想让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去,“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效果欠佳,因为体制不允许,编制不允许,铁饭碗不允许。基层永远缺医生,永远看病难。

痼疾六:有公立垄断就没有市场化

医改想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由公立医院负责主要医疗服务,不足的由市场化补漏,很难做到。因为公立医院有政府撑腰,必然垄断市场,医疗市场便没有公平竞争。没有公平竞争的市场,就是现在的三甲垄断,何来“市场化”?

要想根除公立医院以上六个痼疾,必须强化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责任,摈弃虚假公益性。并构建供方公平竞争,需方自由选择服务的买方市场。为此,政府必须统筹完成“四个放开”和“四个强化”。

四个放开:

1、放开医疗市场准入。改“重市场准入轻市场监督”为“轻市场准入重市场监督”。

2、放开公立医院自主经营管理。

3、放开医护人员的“单位人”编制,实现自由执业,双向选聘,合同制管理。

4、放开体制壁垒,取消体制特权,实现供方平等竞争。

四个强化:

1、尽全力解决民生大事,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投资。

2、政府努力强化需方对医疗服务的购买能力,办好公立医疗保险,增加政府投资,代替患者正确选择购买医疗服务,执行对供方合理医疗路径的监督,执行对供方的优胜劣汰。

3、政府努力强化供方对医疗服务中公共品的供给能力,举办公立精神病医院、公立传染病医院,搞好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或者从市场中为公民购买卫生公共品。对村医、社区医生、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医生给予特殊津贴补助,让居民自由选择家庭医生,政府津贴跟着居民走。让受欢迎的基层医生成为热门职业。

4、管办分开后,政府强化市场监督,变专门打击街头散医的市场监督,为打击市场垄断,打击假冒伪劣,打击不正当竞争,尤其打击借用公权搞市场垄断,大肆逐利的行为,根除医疗腐败。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任重而道远。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改革调整卫生医疗制度,保证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从这个角度,世界性难题可解读为“世界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不能立足于想当然的成功,而应该立足于出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只有这样,好的政策才能有好的结果,最终用事实证明是否有效。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