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学医!”这4个字,来源于温岭杀医案后被医护人员群体广为转发的一张网络照片。近期频频发生的暴力伤医惨案,使普通大众重新审视医生这一职业,也使医者自身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曾经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曾经让人百般羡慕的职业,在中国千千万万从业者中是否依然崇高?在中国年轻一代心中是否依然光鲜?
医者,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是好的!救死扶伤,无比的神圣跟崇高!但随着社会腐败的孳生及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值太高(现在的人认为医生都是收红包的、拿回扣的、没有道德的,好象贼一样)!神圣的职业似乎不再神圣了!政府、大众及医院只想从他们身上获得自己所需,却忽略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忽略了他们所承担的不公与委屈……
医院欣欣向荣,医生日渐窘迫
医院的新大楼落成了,床位数也多了不少,摩肩擦踵的病人来来回回,SCI论文数又创了新高。如果将医院比作一家公司,看起来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作为医院的一份子,作为推动医院迅猛发展的一颗螺丝钉,医院对医生好吗?
某医学网站2011-2012年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大型调查对医生事业发展、薪酬待遇、医院情感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医院的各种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事业和发展是许多医生非常看重的因素。此次医生事业发展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目前的考核体制下,除了在医疗技术上要不断前进外,在科研领域内是否能有建树已经成为影响医生们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被调查医生对于员工的录用、晋级和稳定性等问题持一般的态度。平均来看,他们认为医院对员工参与继续教育及学术活动的支持力度中等偏弱,对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亦重视不足。
同时,医生目前对于薪酬与待遇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中,医院节假日等法定福利措施是否齐全这一问题所获评价最差。医院节假日少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质有关,但也提示:当前医生的工作负荷处于较重的水平。还有医生的阳光收入少是评价差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医疗技术水平、高新设备、床位数以及SCI论文数等指标反映了一家医院的硬实力,那么情感与文化建设水平则是软实力的体现。不过一直以来似乎并不太受重视,这一短板从医生的评价结果中也可见一斑。首先,在医患环境较为恶劣的当下,医生们认为自己在行医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未得到充分保障。另外,单位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一直被认为是提高员工归属感的好办法,而这一点医院也做的不足,得到的评价相对较差。
“新医改”忽略了医生的利益
“看了新医改方案,我觉得缺乏让医务人员激动起来的兴奋点”,北京军区总医院呼吸科主任陈杭薇坦言。医疗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乱象,根子上乃是医药卫生领域的利益分配机制出现了扭曲。
《2011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披露,目前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3.4小时,远超过每周40小时的法定劳动时间;平均每月还要值7个夜班。然而,随着医改的推进,各医疗机构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诊疗流程,延长门诊时间,开通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等活动,医生的劳动强度还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公立医院改革在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破除“医药补医”机制时,在服务性收费方面几乎无任何进展,政府补贴也不到位。医生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加大,而收入又少的可怜,试想收入少得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人,谈何工作积极性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生也有养家糊口、改善生活的需求和愿望,在政府对医疗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生和医院都有创收的压力和动力,而医生的收入又难以与其医疗服务有效挂钩,这就抑制了医生改善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伤医案频发,舆论环境苛刻加剧医生流失
今年以来频发的伤医案,让医生凋零的不仅是生命,还有尊严。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网络评价中,指责医生“自作自受”的言论盖过了同情理解的声音。网友“颜是颜色的颜”批评温岭医生的举标语行为:“黑吃黑、收红包暗箱操作、视人命如草芥的时候,这些所谓有德的医生又在哪里呢?只不过触及了自己的利益,医生就全体出动反抗。”
对此,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治医师“白衣山猫”呼吁说,医生,守护的是患者的生命,本应获得尊重。当无辜的医者倒在血泊中,网上竟有不少人大声叫好!更有甚者,有些人来到我的微博,不看我发的内容,一上来就在评论里骂医生。这些人,请好好看看我和诸位同仁之微博,如有一天,医生被杀光了,我们的微博也许还能帮你预防疾病。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则在微博上“哭自己的行业”:“健康是我们共同的梦想,疾病是我们医患共同的敌人。唇亡齿寒,同命相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命之不存,梦将附焉?凶杀已为今日医生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何日医生能回归纯纯的治病救人之职能?”
除了患者的不理解外,最让医生群体伤心的是,无论院方还是政府、办案部门,都以‘维稳’为标尺处理杀医案,息事宁人是准则。而医生想要的,是杀人凶手被绳之以法,医院支持他们维权。但现在的案件中,这条底线都做不到。“死了白死”的现状,伤了医生的心。使他们对这一职业产生了怀疑,有的甚至产生了转行的想法……
医生面临“后继少人”
“赚钱少”、“没时间顾家”、“老被患者骂”,医生对这一职业的评价可能导致哪些后果呢?调查中,对于“你自己是否愿意做医生”,66.09%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只有19.93%的人选择了“愿意”。当问及“是否支持自己的子女做医生”时,78%的受访医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穿上白大褂。
“干嘛要当医生呀。”小陈说,“风险大,赚钱少,休闲时间也少。”一位16岁的高中生则表示:“万一不小心给人开错了药,后果多严重啊。这么大的压力,我想都不敢想。”“如果你问医生这些问题,说‘不愿意’的恐怕更多。”毕竟普通大众还没有亲身体会过医生的处境。工资问题、没时间顾家、被骂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工作中的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却更令人心酸。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如果社会大众都不愿意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当医生,那后果是令人担忧的。下一代的医生从哪里来?如果以后的人生了病,谁来给他们看病?的确,医生肯定是会有的。但如果想当医生的人越来越少,那么日后好医生的数量是不是也会随之减少呢?这对我们的社会将是莫大的损失。”
如何扭转医生 “后继少人”的局面?
作为医生期望得到的是尊严,而患者期望的是得到是良好的医疗服务,但如果医生灰头土脸、斯文扫地,患者的医疗服务又如何能切实得到保证?医改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但医生和患者群体的利益调整应该是其中最核心、最应该得到明确的。要激活医生热情和正能量,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医生群体应有的尊重和呵护。如何拯救医生的职业尊严缺失?如何扭转医生 “后继少人”的局面?社会各界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1. 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激励机制。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收入必须能够体现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技术劳务价值,使医疗卫生工作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对名医等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落实对从事传染病等高风险岗位人员的待遇。与此同时,政府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如果让医务人员通过创收养活自己,只能把医务人员推向人民群众利益的对立面。
2.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允许医生“多点执业”,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需要主要强调的是医院的作用。由于在现行体制中,不能使医院发自内心地支持本院医生多点执业,到外院注册执业,势必引发医生把自己放在医院的对立面的担忧。因此医师多点执业亟待政策配套,包括解决医生第一执业点和第二职业点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划分,以及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等诸多难题。
3. 让医生参与管理工作。鼓励医生参政议政,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医院管理的问题,而且更利于医改更加的合理设计和成功实施。
4. 创造有利于执业发展的条件。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调动医务卫生工作者钻研技术、增长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争取事业更大的发展。
5. 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在抗击非典,还是在汶川和玉树的抗震救灾中,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都表现出了不计代价、不计报酬的强烈责任感,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是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爱岗敬业的。李克强副总理在今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表彰大会上指出,调动医药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创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开创卫生工作新的局面。
6. 完善法律规范,维护医生权益。细化和修订《职业医师法》,尤其应加强其中关于医生维权部分的解释,包括一生的人格定位、社会定位和职业性质。此外,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要从法律上赋予行业协会具体的权利、职责和义务,以行业协会的资料来规范医生的职业行为。只有内行管内行,才能管理到位。
7、给医生一个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医生是很神圣的职业,受人尊敬、羡慕。这不光在过去是这样,现在、将来也必须应该这样。在中国,是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也是他们在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一线忘我地坚守着、更是他们承受着本不该完全由他们独自承受的诸如医患矛盾的沉重压力。我们的社会舆论是应当更多地将这些正能量加以积极地鼓励、赞扬呢?还是为了博得公众眼球专挑那些医疗负面新闻去报道呢?所谓医疗负面新闻应该成为舆论的主流吗?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社会是否需要给医生一个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
无论医改如何改变,似乎都不能改变最终由医生来执行这样的事实。医生是否才应该是真正撬动医改的“活”杠杆? 因此,如果医改不能拯救中国医生职业尊严的缺失、不能让医生在医疗改革中真正受益,而只是一味地倡导医生的牺牲和无偿奉献精神,中国的医疗改革能成功吗? 中国的医生如何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阳光下的收入如何得以切实地保障并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不是当前医改急需解决的问题呢? 人们有理由相信,只有遵医、爱医、兴医的发展方式才是解决医患矛盾的唯一正确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良性发展,老百姓的健康才有保障。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