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然而。有观点认为,这一成效主要体现在患者身上,而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角,医生却受益甚微,甚至有人表示医生是医改的“牺牲品”和“替罪羊”。
医生队伍是医疗服务的主体,决定着医改成败,而医生却选择沉默,医改能成功吗?医改给医生都带来了哪些影响?医生为何选择沉默?医改能否为医生而改?
如果让医生成为“牺牲品”,医改是为患者而改吗?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医改取的成效的主要标志为:一、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肯定。但应当注意到,以上医改的成效都是关于老百姓的。
谈到医改是否给医生带来实惠,医生的工资大概最能说明。在许多病人看来,医生群体的收入绝不会是“可怜”,公立医院是 “垄断企业”,除了正当的收入外,医生还有“药品回扣”和“红包”。但医生形容自己的现状是 “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挨的是鞭子”,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和医护人员都叫苦连天,认为低得“可怜”的收入已经成了阻碍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医护人员队伍是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敬业爱岗、奉献精神强。不管是汶川地震、长江大水、SARS流行,在各个关键环节,医护人员表现出了高尚的救死扶伤的精神,冒着生命危险,舍小家为大家。在日常工作当中,医务人员都是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想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工作。很多外科医生做手术做到12点以后,护士、护士长7点钟之前上班,晚上7、8点还下不了班,就是在这样高负荷、重压下,他们无怨无悔。
但他们的辛劳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呢?是否获得相应的报酬呢?医患纠纷频发,他们甚至成为不理智患者的刀下亡魂。资深大夫的门诊费只有几十元;护士为病人清洗一次身体或头发,收费还远不如理发店的洗发工;住院的床位费比住旅店便宜得多……到目前为止,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合理正当的体现。事实上,没有谁比医生更不愿意在看病的时候还算计着能从多开药中提成,这是一种折磨。可是体制的指挥棒却指到了这里,财政投入不足,让医院自己挣钱,让医生靠卖药挣钱,医生不是被逼上梁山吗?
这几年,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都上来了,房子大了,设备也有了,但就是招不来大学生,招来了也留不住,院长急得直跺脚。大学生为什么不来?既没有前景,也没有待遇,没人来不是意料之中的事吗?
医生为何选择对医改保持沉默?
为了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推动了新一轮医改。经济学家、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深地卷入了制度设计的争论。然而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争论中,却始终保持着异常的沉默,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医改的争论,一开始某些社会舆论就把医生放在了受批判的位置上。很多人认为,医改涉及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医改政策的出台必定会兼顾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普遍将医生看作现行医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医务人员对“看病贵”和“看病难”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医生们用苦涩的自嘲拒绝这种归类。新医改实施至今,是否有充分的渠道征求医生、护士的意见,应不应该更加尊重他们的利益?是否医生们认为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或“替罪羊”罢了。医生沉默的背后,有人似乎在用反对下一代学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同时,医生沉默的原因是否与媒体环境有关?我们的媒体常常爆料医院的恶性事件,舆论进而围剿医生,横加指责。真正能让医生表达的平台是否太少?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很难正常跟社会进行沟通交流。虽然通过人大政协等渠道,中央对医务人员的情况还比较了解,给予积极的肯定,但是大的社会环境似乎已经把普通老百姓与真实的医生这个职业形成了隔膜,而且渐行渐远…… 由于对医学科学民众普遍比较陌生,从而产生误会和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而2013年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无疑更是令许多医生都感到伤心与绝望,选择了以沉默来抵抗。在大医院中,每个门诊平均一天要看一百多人,新医改以来工作量有增无减,工作这么累,医生的辛苦和劳累难道不应该得到普遍的关心吗?从个体而言,医生学习时间最长,劳动强度很大;从职业而言,医生救死扶伤,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无论从那个角度出发,医生怎么竟沦为了被伤害、被砍杀的对象了呢?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医改再继续,医生不再沉默,发出自己的呐喊的时候还会远吗? 他们的发声能否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能否得到有医改管理者的关注并给予改善,一切正在揭晓。
为医生而改,最终才能真正为病人而改
新医改轰轰烈烈进行到现在,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这项关乎每个人的改革目前已进入深水区。在这个关口,医生的努力和配合显得至关重要。毕竟要想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离不开医生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如何调动医生群体的积极性?
1、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激励机制。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收入必须能够体现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技术劳务价值,使医疗卫生工作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对名医等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落实对从事传染病等高风险岗位人员的待遇。与此同时,政府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如果让医务人员通过创收养活自己,只能把医务人员推向人民群众利益的对立面。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要靠多劳多得,靠优劳优得。
2、要适当提高医生的固定收入水平。医生固定收入过低,必然滋生旨在增加收入的各种不符合实际医疗需求的“不正之风”。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允许医生“自由执业”,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需要主要强调的是医院的作用。由于现行体制下,医院不可能自内心地支持本院医生多点执业,到外院注册势必就把自己放在医院的对立面上。因此医师多点执业亟待政策配套,改变医生是单位人的人事管理制度,让医生可以自由职业。
4、创造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条件。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调动医务卫生工作者钻研技术、增长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争取事业更大的发展。
5、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开创卫生工作新的局面。
6、完善法律规范,维护医生权益。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要从法律上赋予行业协会具体的权利、职责和义务,以行业协会的资料来规范医生的职业行为。只有内行管内行,才能管理到位。
7、推行“医院暴力零容忍”,切实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行医安全!
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普惠改革红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医生是医疗服务的主角,难道不应该是医改的主角吗?立法者是否应当和医生的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对医生合理的要求是否应当首先考虑给予满足?否则,能确保医生们已经准备好满足千千万万患者的需求?又能否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医生纷纷逃离“火线”,而患者却在持续增长的危机呢?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