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生工作室炒得火热。医生多点执业难,自己开诊所也不容易,所幸就开个医生工作室吧。这个主意怎么样?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私人医生工作室在广州挂牌成立的消息。第三方医生工作室这个“创新”是否能为医生们开拓出一篇新天地来?
这几年,各行业都可以有工作室,医生为什么不能有?近日,三名公立医院的医生带头试水,与一家民营体检机构签约在珠江新城成立个人医生工作室。所谓医生工作室,就是已经具备一定个人品牌的公立医院医生,利用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集中签约于具备医疗资质的宿主医疗机构(如体检中心等),并以个人名义对患者开展主要以咨询为主的医疗服务的一种执业形式。
几年前,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曾希望找一座烂尾楼,注册一个“医疗中心”,以商铺的形式分割提供给医生创办医生工作室。医生工作室的创意据说来源于此。
纵观世界各地,类似的医生执业模式尚属罕见。这个“创新”是否能为医生们开拓出一篇新天地来?
对于,医生工作室,业内有赞赏的,也有批评的。医生工作室为现行体制下的医生走出体制,融入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是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或对市场尚有疑虑的医生迈出自由第一步的较好选择。医生选择这种执业模式,在当前形势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出路,对改善僵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其实这种所谓的“创新”并无太多新意,不过是早就存在于其他行业的“挂靠经营”。冷静分析之后也可以发现,这不过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很难成为趋势,原因为下。
首先是医生工作室适用人群有限。带头试水的林锋医生林锋:认为,只要医院平台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医生都可以开工作室,只是运作可能有所不同。关键是有无自己的品牌,患者会只认好医生。这就说明,这种执业模式只适用于已经具备了一定个人品牌的体制内医生,这些医生不仅可以将公立医院的患者引流到个人工作室,对有需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人品牌吸引到更多外部患者,然后导流到公立医院进行诊治。
然而,对那些缺乏足够号召力的医生而言,很难利用医生工作室吸引到足够的外部患者,这种情况下,会面临本职医院和工作室生存两难的境地。
其次, 挂靠经营存在风险。挂靠于宿主医疗机构的医生工作室缺乏独立经营权,并可能会面临多重不可控的风险。一旦个别医生工作室发生违法事件,宿主医疗机构可能会被整体停业整顿甚至查封,或者宿主医疗机构破产,则所有医生工作室的正常经营和品牌信誉都可能会受到影响或损害。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宿主医疗机构有权对在医生工作室执业的医生进行考核与管理,如果仅仅出租或出借场地给医生工作室而疏于管理,则可能涉嫌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转让、出借”的规定。具备足够风险意识的宿主医疗机构,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到医生工作室可能的违规行为损害,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干涉医生工作室的经营。
有人认为,医生工作室和张强医生集团异曲同工,其实不然,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本质差异。张强医生集团是独立法人,拥有自己完整的经营权和品牌,可以制定独立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也仅与自身经营行为相关,因而是可控的,而医生工作室则寄生于宿主机构,没有完整的独立经营权,医生的个人品牌和长期战略规划也难以建立和积累,并存在独立于自身经营行为之外的不可控风险。
医生工作室实际上是中国目前公立医院垄断、多数医生被编制束缚在体制内、个人诊所玻璃门难破的现实下,部分期待冲破体制藩篱、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生的一种戴着镣铐的无奈选择。在行政化医疗体制下,医生多被编制物化成为单位人而被束缚于体制中,对于缺乏执业自由的体制内医生来说,在体制外兼职经营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医生工作室,貌似一种两全之策,实则难以突破现实困境。
综上,医生工作室这种挂靠经营模式,在目前僵化的行政化医疗体制下确实值得赞赏,但这种模式仅适用于具备一定个人品牌的医生进行短期尝试,并存在诸多不可控风险。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权宜之计,缺乏足够的生命力,很难成为趋势。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