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责险是这两年逐渐进入医生和患者视野的一种新型保险模式。可以说医责险是改善医患关系、分担医院工作风险,保护患者权益的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但是在医责险实施的这几年,依然无法受到绝大多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医责险业务发展如何突破瓶颈,是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责险诞生的原因正是因为医闹的逐渐严重和医患关系的逐渐恶化。事实上,自古以来有医生和患者的地方就有不和谐的医患关系。近年来,医患矛盾导致的伤害医务人员及损害患者权益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医闹”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如果每起医患纠纷都让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调解以及司法调解和诉讼等机构处理的话,那么不仅患者感觉麻烦,医院和医生也会觉得日常工作受到了感染。医责险就是诞生于这样一个环境下的新的调解机制,使医院管理者和当事医务人员从纷繁复杂的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
在医责险进入市场之初,得到了舆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积极推行医疗责任商业保险制度,有利于有效化解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机构经济责任风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而且,在去年7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司法部、财政部、保监会、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要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统一组织、推动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应保尽保。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国务院和卫计委一直在各种会议中发文或提出,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等措施,医责险就是其中的重点。
但是,纵然有政府和舆论的支持,医责险服务的对象还是医生和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同,那么医责险的推行也还是会遇到困难。在医生和医院方面,不仅认为“理赔程序繁琐、手续多、耗时太久”,而且由于目前医责险赔付率比较高,医疗机构相关成本负担与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也产生了矛盾。
可以说,目前医责险业务发展瓶颈是市场需求与医疗机构相关成本负担和保险公司经营目标产生了矛盾。要想解决这样的矛盾就需要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争取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医疗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坚持政府引导、有序运作的原则,为医疗责任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具体做法是要让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医疗责任保险的支持,确保医疗责任保险充分发挥医疗风险分担作用;医疗机构投保医疗责任保险保费可在其医疗支出中列支。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指导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合同、条款,按照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科学合理厘定医疗责任保险费率,增强医疗责任保险产品吸引力和适应性;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医疗责任保险业务投入力度,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练好内功,切实做好风险管控和保险服务工作;引导理性竞争,加强监管,依法严肃处理保险市场的违规行为和损害医疗机构和患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医疗机构风险状况进行保费浮动调整;根据医疗机构的风险特点创新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逐步扩大保障内容和范围,满足医疗机构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需求。
无论曾经的发展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医责险依然是唯一一个能给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都提供一份保障的方法。医责险制度的健全不仅可以分担医务人员执业风险,还能降低医疗纠纷调处成本和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因此积极推进医责险的发展是必然选择。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