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医院将逐步收回编制 行业影响几何?
2015-05-20
494

5月19日,北京市公布了《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高校及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的人员编制改革提出要求,今后公立医院和高校仍将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但会逐步收回事业编制。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对其自身和民营医院有何影响?这一人事制度改革是否能撬动公立医院改革乃至推动整个医改?

取消事业编制对公立医院很难产生实质性影响

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薪酬被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制度锁死,这是导致医生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目前公立医院仍实行事业单位的“单位人”管理制度,医疗资源仍然无法流动起来。公立医院仍然采取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没有能够反映出医疗行业培养投入大、职业风险高的职业特点。

“编制人员吃肉,非编制人员喝汤”的局面由来已久。可以看到的是,“编制”制度始终是影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的最大障碍之一。然而,面对中国正在崛起的社会资本办医机构,逐步收回公立医院编制,是否会让大医院人才迅速流失呢?

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助理杨长青认为,从目前来看,这种担忧有些多余,因为大型公立医院具有人才聚集效应,就像投资开餐馆一样,人们都愿意找餐馆扎堆的美食街,而不是去一条没有名气的小街道。“在医疗界,人才聚集效应非常明显。对于一些品牌很好的大型公立医院,一两名医生离职并不会对医院产生影响,只有大部分医生都辞职,医院才会衰落下去。但医院本身的聚集效应摆在那里,人才大规模流失的可能性很小。”杨长青说,不少大医院已经有很多知名的医生在工作着,后来的人才也会沾到前面人才的光。所以对于更多的优秀医生来说,到品牌响亮的大医院去工作仍然是首选。

众所周知,编制原本只是一个管理手段,与编制相对应的是其所附带的人员财政拨款,其中包括一个编制日常所需的成本以及人员日后退休金的支出等,说编制人员是“吃皇粮的”并不过分。“如果财政拨款机制、管理人员的层级任命没有发生改变,即使收回编制,对公立医院也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杨长青说,真正触及核心的改革是医院运行机制发生改变,而北京的公立医院改革还尚未做到这一点。不过,收回编制的做法从改革的力度上来看显得十分大胆,业内应乐观其成。

时至今日,随着医改向前推进,公立医院逐步改变编制这种计划经济特有的用人方式已是大势所趋。想要啃下医改这块“硬骨头”,探索如何将公立医院用人制度变得更加灵活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编制非一朝一夕形成 民营医院还应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编制对应的是工作稳定和待遇优厚,“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看似是对编制的偏执和热衷,实际上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渴望。在北京,“编制内给户口”这一项福利就让众多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挤破脑袋想要“入编”。

医生们都知道,社会地位、工作稳定以及上升空间等,“体制外职业”很难像“体制内职业”一样提供给求职者,这也是长久以来民营医院在人才吸引方面存在困难的根源所在。不少财大气粗的民营医院重金也招不到适合的医生。不得不说,这是人们对编制以及编制内保障水平趋之若鹜的重要表现。

北京某民营医院院长贾斌坦言,新政对民营医院来说肯定是个利好消息,但去编化进程的启动并不意味着立刻就会有大批公立医院医生转而投入民营医院怀抱,也是不争的事实。“编制非一朝一夕形成,民营医院还是要通过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才能走出人才引进难的困局。”贾斌说。

去编制化为医疗改革创造必要条件

所谓去编制化,就是以事定费而非以人定费,强化医疗服务内容,弱化人员在其中的作用,这跟“因事设岗”的原理有很大相似之处。同时,也只有解除核定人头编制和公用经费的陈旧做法,使政府投入的参照标准,从人向事转变以后,既能提高政府公共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能提升医疗自身改革的活力,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流动。

首先,去编制化之后,就会使人摆脱传统的编制束缚,为医生自由执业创造条件。在当下,医生是作为医院的资源的一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资产,受着严格的限制和保护,并因此有着极为紧密的依附关系。医生的编制、人事、工资、福利以及退休后的待遇,都跟其所聘用的医院有很大的关系。而要打破自由执业的坚冰,让人员真正流动起来,去编制化的现实就无法回避。没有了编制和人事的限制,医生与医疗机构之间只是雇用和被雇用的关系,这个源头活水才会激发出来。

其次,去编制化之后,为解决“同工不同酬”铺平了道路。

再次,去编制化之后就会畅通医务人员的进出通道。编制导致的管理主体与考评体系的分离,医生的进口和出口不对称。在进口方面,在现行的模式下,医生的招聘往往是地方卫生和人事部门组织实施,而用人却在医院。医院在招聘过程中缺少主体性,对医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可能难以真正考察,使得一些医生高分低能。而在出口方面,由于医生有编制保障,使得医院对其解聘缺少操控性,让一些无德医生继续保留了下来。

最后,去编制化之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有了保障。由于编制所限,医疗人员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短板。一方面,想来的人员来不了,因为来了没有编制保障;另一方面,想走的人又不愿意走,因为留恋编制。同时,编制限制使得医疗服务向社会化发展受到了限制,医院和其他社会医疗服务机构,包括个人执业者,不能实现很好的交流与合作。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医生从业都实行的是准入资格而不是编制门槛,一个医生只要具备了相应的从业资格,其就可以在任意一个医疗点从业,在待遇上完全根据自身的业绩进行考核,既不存在所谓的基础工资导致的待遇差异,也不存在人身依附,无论医生还是医院都实现了解放。从这一点来说,去编制化应成医疗改革的必然选择,除了体现在财政投入的方式上,更要落实于具体的人事管理改革中。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