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以来,随着执法部门对暴力伤医行为的打击力度,暴力伤医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少。但是,在刚刚过去的六月的第一周,燥热的天气似乎对患者影响巨大,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多起骇人听闻的伤医事件,多名医护人员被砍伤。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医院什么时候能有意识地提升安检级别,尽可能让医生不受到暴力的威胁。
伤医辱医行为,是医患双方以及整个社会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最近有些猖獗。2015年5月28日,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医生被连捅两刀;5月29日,浙江东阳横店集团医院,护士未能给病人提供餐巾纸被掐脖,送重症监护室;6月3日,保定市容城县人民医院的靖大夫,在参与抢救一位老年重症患者后,遭到患者家属追打;同日,山东德州市人民医院,一男子持刀行凶,2名医护和4名病患及家属受伤;6月5日,福建省立医院五官科李主任在门诊出诊时,被一名携带多把刀具的病人砍断手臂数条肌腱;同日,榆林一初三男生和母亲去医院看病时插队,被医生制止后将医生的左眼球打破裂;6与7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30岁的护士被一名男子用菜刀砍成重伤,男子拒不交代伤人原因……
这些伤医事件不仅仅是对当事医生的身体造成了损害,在自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其他的医生在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内心也会感到凄凉和恐惧。在之后的工作中可能不再会全身心的投入,而是有所保留的进行自我保护。
因此,有专家认为,对于暴力伤医,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预防上,因为无论任何惩罚措施都无法弥补受到伤害的医务人员,所以应该在事件发生以前就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杨震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对于暴力伤医事件,预防远比应对重要。
“巴林特小组”是多年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立的一个寻找医患矛盾的特别小组。这个小组以实际事例为讨论案例,围绕在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识别和纠正医患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运用移情、反移情等心理动力学方法分析作为医生或患者对该问题的观点、感受、想象、假设和思考。
“巴林特小组”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暴力伤医的人员都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他们长年患病或收入不高。因此,医护人员日后在解除这类人群的时候应该多留意一些。
另外,医院的安保情况也要增加。平时在医院中执勤的保安人员应该对神色不善的人员有一定的敏感度。如果听说有争吵的发生,应该及时赶到,将暴力事件扼杀在摇篮中。
对于医院的安保级别,有人说院内应增加安检设备,为安保人员配备更多致胜工具,以便在必要时候上演“全武行”解决问题。但专家指出,过分的加强医院的安保级别会让医院失去了医疗的本质意义,而且会让其他大部分并非暴徒的患者从心理上感到紧张。所以任何形式的安保措施,都不能踏过医学伦理的底线。”
那医院的暴力到底应该如何制止呢?在美国的医疗界,“暴力零容忍”文化对于医院控制暴力事件、保护医务工作者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文化环境让每个医护人员都从心理有这样一个意识,那就是“医院内任何形式暴力”都是侵害了他们的权利,防止医院内暴力是每个人职责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规章和制度。
因此,医护人员可以对任何有暴力倾向或者疑似暴力倾向的患者进行排查、特殊管理等等措施。另外全美50个州中有31个州已经把攻击急诊医务和工作人员定为犯罪。
可见,要想控制医院暴力事件,预防要比惩罚更加的关键。如今各医院除了强加安保以外,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教育和医院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更加重视。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